第5章 辭格產生的美感基礎淺說(2 / 2)

辭格的形成與人們運用語言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人們運用語言為要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主要是美感效果),就必須在適應題旨情境的總原則下,充分地利用語言文字的可能性,“設計語文的優美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現作者或說者的意象,以引起讀者或聽者的共鳴”。這個獨具表現力的優美形式,就:黽在美感基礎上形成的辭格。

辭格是人類語言實踐活動的產物。“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特點,辭格的產生過程同樣也帶有這種特點。幾千年來,人們在無數次的語言實踐中,對許許多多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總結,經過去粗取精的篩選,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語言麵貌。辭格,作為這個言語係統中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它是人們按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是在長期的語言審美活動中審美經驗的概括和結晶,集中反映了人們的語言審美的情趣、理想。

自然界中的形式美規律,如對稱、均衡、和諧、對比、反複等法則對辭格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有些修辭格如反複格的名稱還直接移用了美學上的專名,這說明在辭格的形成過程中客觀的形式美法則起著積極的作用。

辭格不是個人的,而是屬於集體的產物。辭格的美感基礎來自運用該語言的全民共同的審美心理。人類的審美心理除了有共同的特點外,還由於受各種條件因素的影響,具有民族性特點,因而辭格也同樣顯現出共同性和民族性這兩個特點。在世界各國的語言中,存在著比喻、擬人、反複、誇張等共同辭格,但就漢語而言,又有自己獨特的不為其他民族語言所有的對偶、析字等辭格。

辭格是全民約定俗成的,它受人類審美意識的支配,不可避免地帶上人的審美活動的主觀色彩。

人類的審美意識極其繁複。在階級社會中,支配著審美活動的觀點,是有階級性的。辭格的運用由於受製於人的審美意識,也會烙上階級意識的印記。但就辭格本身的構造而言,它的美感性並不包含階級的內容。“修辭手段是一視同仁地為社會所有成員服務的,它沒有階級性,具有全民性;修辭手段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們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它具有客觀性。即使有寫說者的生活基礎所製約的關於語言同題旨和情境的適應性,亦不為人們的階級地位或思想感情所規定。”譬如,用對偶格構成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反映了剝削階級自私自利、先己後人、隻圖個人安逸享樂、不關心他人的世界觀。而同樣用對偶格構成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則反映了無產階級大公無私、先人後己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兩句話盡管用同樣的辭格形式,但由於內容的不同,就產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可見形式隻是一種手段,是依附於內容並為內容所服務的。隻有當辭格形式適當地為美的內容服務時,才能產生理想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