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語言學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熱,許多學者開始重視對文化和語言、特別是漢文化和漢語之間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探討。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的觸角悄悄地伸到了修辭學科,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修辭現象的民族特征、修辭觀念的文化色彩、修辭活動的文化環境諸問題進行理論探索,擴大了修辭學研究的視野,同時也推進了修辭學科學化研究向縱深發展的進程。
修辭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修辭的美與文化同樣關係密切;漢語修辭美與漢文化當然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漢語修辭中,修辭美的形式十分豐富多彩,有內容美、形式美;有音韻美、節律美;有對稱美、回環美、連貫美;有規範美、自然美;有形象美、含蓄美;有側重美、聯係美、流動美、變化美;還有各種語體風格美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美的形式都是在運用漢語的漢民族人特定的審美心理結構和文化模式下形成的。
下麵我們分“修辭美與社會文化心理”、“修辭美與感知方式”、“修辭美與思維方法”三個方麵進行討論。
一、修辭美與社會文化心理
語言與社會是息息相關的,漢語的發展變化受到漢民族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的深刻影響。反映在漢語修辭中,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就更為明顯了,我們從漢語修辭美與漢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的相互依存可見一斑。
(一)趨同心態
漢民族有一種傳統心理態度,即從眾趨同心態。它的形成是由於:一方麵,曆史上的中國處於長期的封建統治,儒家思想形成的思想規範強烈地調節著社會和個人的思想意識,容易使人形成因循模仿、求同重複的趨同心態;另一方麵,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很落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般又以直接接觸為主,相互依賴感很強,社會成員行為主要依賴於社會規範的約束,因而在社會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較強的趨同心態。這種社會文化的群體心理,十分有利於社會行為的規範和社會意識的統一。
在漢語修辭中,“引用”、“仿擬”等辭格的產生與運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於趨同心理的。“引用”是故意引用現成的話(語錄、格言、成語、諺語等)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說明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地,這是在內容上的認同;“仿似”是故意仿擬既成的形式創造出全新的意境,使表達收到活潑幽默或諷刺的效果,這是對形式的認同。
民族趨同心態是漢語修辭規範美的重要基礎。
在中國古代修辭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很早就重視並提出了修辭立言的原則,許多原則實際上就是一種規範思想的體現,它既是修辭實踐中規範意識的總結,同時也指導著人們的修辭活動,告訴人們應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怎麼說好,怎麼說不好。因此,可以說修辭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修辭規範的原則。
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有關修辭原則的論述,如儒家論寫說要選擇時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論語·憲問》),寫說要注意場合(“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論語·鄉黨》)。寫說要考慮對象(“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論語·鄉黨》)。古代對散文、詩歌、小說、戲曲等文體的寫作修辭原則都有較細致具體的闡述。譬如唐朝劉知畿的《史通》中對史書寫作的語言修辭原則和手法就談得較全麵、精當。他提出的史體修辭原則可概括為(一)尚簡要、反煩冗;(二)重質樸、輕華麗;(三)倡今語、去昔語;(四)用詞準確、褒貶恰當;(五)反對儷辭;(六)否定誇張;(七)提倡用“晦”;(八)擬古神似;(九)善用避諱。這些原則都是為了使語言準確鮮明,規範得體。
(二)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