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漢語修辭美的文化思考 (2)(2 / 3)

語意感知是古代中國人對文學作品感悟理會的重要方式。早在《莊子·外物》中就有“得意而忘言”的說法。中國古典美學關於藝術形式美有一個傳統的思想,就是真正的藝術形式美,不是在於突出藝術形式本身的美,而在於通過藝術形式把藝術意境、藝術典型突出地表現出來。古代許多經典小說、散文的創作基本上遵循了這條藝術法則,作者並不去單純刻意經營語言文字的修辭形式美,而把筆墨落在整個藝術形象和藝術意境的表現上,造就一種語言的內在美、意蘊美、形象美。

葉晝在《水滸傳》評點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淫婦便像個淫婦,說烈漢便像個烈漢,說呆子便像個呆子,說馬泊六便像個馬泊六,說小猴子便像個小猴子,但覺讀一過,分明淫婦、烈漢、呆子、馬泊六、小猴子光景在眼,淫婦、烈漢、呆子、馬泊六、小猴子聲音在耳,不知有所謂語言文字為何物。文人有肺腸,有此手眼!若令天地間無此等文字,天地亦寂寞了也。”(《水滸傳》第二十回回末總評)這裏葉晝所點到的這些人物都刻畫得可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竟然讓讀者忘卻了語言文字形式的存在,直接感受體悟到的是人物的音容笑貌,人物的形象美、內質美,這就是小說修辭所要達到的最佳美感效果。

三、修辭美與傳統思維方法

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法是傳統文化形成的基礎。漢語言不僅是漢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化信息傳遞工具,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思維工具。漢族人的思維習慣深深地影響著製約著漢語言的發展變化。中國古代傳統思維模式:八卦思維、混沌思維、太極思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比附性、直覺性、整體性,對漢語言的影響製約是十分明顯的。在漢語修辭美的各種美感形式裏就折射著眾多的漢人思維軌跡,如對偶格以兩兩相對的語言形式,造成了形體上的對稱美、語音上的節律美、和諧美,其心理基礎美學基礎就是漢民族十分崇尚均衡性、平衡性、協調性的思維特征。

下麵就自然美與比附性、風格美與直覺性整體性之間的內在聯係作一具體分析。

(一)自然美與比附性

漢語修辭中有一股審美主流,那就是對自然美的追求。漢民族對人的讚美、貶斥、喜好、憤怒等情感的抒發,常常借助予自然之物,以物寄情,借物抒懷,物人一體。漢語中許多賦於自然色彩的有象征意義的詞語和修辭中雙關、比喻、比擬、移情、起興、誇張、象征等辭格往往借用自然之物進行比附抒情的現象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漢語中具有象征意義的語詞是十分豐富多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W·愛伯哈德編寫的《中國文化象征詞典》中收錄了400多個詞條,這些詞語隱喻了豐富的漢文化內涵。如:

梅(Plum):……梅花被稱作“冰肌玉骨”,人們將它比做嫩芽和天真純潔的姑娘。梅象征著冬天與處女……(P256)

鬆(Pine):中國的畫家們特別喜歡鬆樹,沒有哪種樹像鬆樹那樣經常出現於藝術作品中。由於鬆樹耐寒,在嚴寒下鬆樹的針葉不脫落,因此鬆樹用來象征長壽和堅貞。鬆柏的地位在所有其他樹之上,人們常常用它來自勵。鬆、竹、梅稱為“歲寒三友。”……鬆與鶴在一起,象征著老人的長壽。……(P263)

漢語的比喻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喻體喜歡選用自然之物,以物喻人,以物抒情。潘肖玨女士在《愛情作品中比喻的民族性形成初探》中對中外愛情比喻的喻體作了統計分析:“一、在各類喻體的使用頻率中,中國作品多用自然物、植物和動物作喻體,占統計總數的70%強;而外國作品則多用貨幣、音樂或其他物品作喻體,占統計總數的5l%強。二、在以‘自然物’作喻體中,中國作品崇尚‘水’和‘月’;而外國作品則偏愛‘火’和‘日’。三、在以‘動物’作喻體中,中國作品喜用一些雙棲偶居、終身成對、比翼而飛的小動物,而外國作品卻愛那些其貌不揚的動物。”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漢語的喻體選擇,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它依托著漢民族特定的文化環境。漢民族較多地擇取自然之物作喻,這是與漢族人比附(比附自然)傳統思維模式和天人合一的傳統價值觀念分不開的。漢語修辭所追求的自然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漢民族對自然崇尚之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