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龍虎相爭(1)(2 / 3)

他一定要報答蔣介石的知遇之恩!像洛陽這種兵家必爭之地,共產黨是非爭不可的,早晚必有惡戰!要守洛陽,就需要我這種個性強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真是舍我其誰、非我莫屬!

他覺得,還應該感謝主管二線兵團的湯恩伯,是他幫助委員長下決心,最後選定自己的。

還有什麼人要感謝呢?邱行湘看了看身旁的前任師長肖勁,還得謝謝他。如果肖勁不是連戰皆敗,使委員長喪失了對他的信心;如果肖勁不貪汙,不謊報損失,不盜賣武器,把自己搞得臭名遠揚,委員長怎麼會撤下他換上自己呢?他覺得好笑,當然,隻能在心裏暗笑。

按照會議議程,該新、老師長講話了。肖勁做的是官樣文章,言不由衷地誇耀邱行湘年輕有為,指揮有方,得此良將,實為二○六師之幸……等等。台下官兵的反映平平,看得出大家不太喜歡他。

該新師長邱行湘講話了,他覺得自己在講話中應該強調兩點,第一,是委員長令我來的。第二,我要率領大家去打勝仗。那第一點,是告訴大家,我的來頭很大,直接通天,可以提高威信,便於今後指揮。那第二點,為的是掃除官兵的失敗心理,鼓舞士氣,振奮精神。

果如所料;邱行湘的就職宣言效果還算好。他剛說完“委員長令我來洛陽”,台下就響起了一陣稀落的掌聲。那些老打敗仗,長期被失敗情緒困擾的官兵,聽到邱行湘今後要率領他們打勝仗的許諾時,像吃了興奮藥一樣,好些人按捺不住,歡呼起來:“好!”“好呀!”“跟著邱師長打勝仗!”

邱行湘非常滿意台下的反響,又是點頭,又是揮手。

不高興的是肖勁,離開會場時,他陰陽怪氣地對邱行湘說;“祝你馬到功成,官運亨通!”

邱行湘明知是諷刺,也不去理會,現在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趕快著手治理他的青年軍,趕快做好守城的準備。

洛陽的周圍就有解放軍,陳賡部隊就在離此不遠的襄城、禹城,隨時都可能兵臨城下。

二、青年軍的內幕

新、老師長交接會上,邱行湘的一句“委員長令我來洛陽”,引得一些官兵拍起巴掌,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青年軍,原是委員長蔣介石一手培植的,長期的個人崇拜教育,使委員長樹立了絕對權威,成了官兵必恭必敬的神。官兵為表示擁護之意,一聽到與“委員長”相關的話,都要有所表示。

說起來話長。

抗日戰爭後期,蔣介石為了應付當時的局勢,提出一個口號:“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1”號召知識青年當兵從軍。主意既定,說幹就幹,隨即成立了“全國知識青年從軍指導委員會”,蔣介石指定一些黨政軍的頭麵人物何應欽、吳鐵城、白崇禧、陳果夫、陳立夫、康澤、徐思平等為常務委員。接著,在重慶隆重召開知識青年從軍會議,國民黨和三青團的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會議。蔣介石親自到會講話,強調青年從軍的意義與重要性,講了自己少年從軍的經過,吹噓“當兵為生平最快樂之事”。他還當場指定自己的兩個兒子蔣經國與蔣緯國,首先應征從軍。蔣介石的“帶頭作用”還真管用,有些大官當場宣布,要把在美國的兒子召回來當兵。那更激進的,雖然年過半百,一把胡子,明知自己不是當兵的料子,也毅然簽名從軍。

當時,蔣介石成立青年軍的目的,一是為了應付前線作戰急需,當時日軍已經長驅直入,攻到了貴州獨山,陪都重慶受到震動,需要組織新軍。二是為了在政治上與共產黨爭奪青年,當時許許多多有誌青年,都跑到抗日聖地延安去參加八路軍,或者到江南投奔新四軍。成立青年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全國青年拉到國民黨這邊來。三是為了把青年軍辦成一個訓練幹部的大學校,重建“黃埔精神”,創立一支忠於蔣氏的“近衛軍”,為將來大規模擴軍、反共打內戰預做準備。

蔣介石指定兩個兒子參加青年軍,表麵上是“以身作則”,實質上是讓他們去控製青年軍。特務頭子康澤,原以為蔣經國不懂軍事,蔣緯國資曆太淺,頂多當個少校營長。青年軍政治部主任這個重要職位,除了他這個既懂政治又擅長軍事且具有組織能力的人來擔當之外,別無他人了。沒想到,等到宣布時,青年軍政治部主任歸了蔣經國。康澤大失所望。專門搞情報的特務頭子,對與自己命運相關的情報,竟然大錯特錯。

為了鼓勵知識青年參加青年軍,提出了各種優待的條件,主要是:複員之後可以免考、免費升學,可以優先安排就業,大學生可以公費留學。

這些優待條件對於廣大失學失業青年來說,確實有很大的誘惑力。那年代,經濟不發達,兵荒馬亂,找個工作實在困難。對於大多數知識青年來說,畢業等於失業,十年寒窗,白費功夫。如今碰到這麼好的機會,隻需當兩年兵,就可以升學、就業、留學,對於那些走投無路的人,雖然說扛大槍太苦,也是一條出路啊!再者,還有抗日衛國精神的感召。所以,當時報名的人很多,到年底共達12萬人之多。

青年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先後成立了9個師,這些師是:二O一師、二O二師、二0三師、二O四師、二O五師、二O六師、二O七師、二O八師、二O九師。邱行湘的二O六師,就是1945年1月,招收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失學失業知識青年組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