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龍虎相爭(1)(3 / 3)

青年軍的文化程度比較高,大多數是初中以上的水平,還有不少是高中生和大學生。

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牢牢地控製著青年軍。青年軍的師長,由蔣介石親自挑選,多半是他的親信陳誠、胡宗南推薦的。青年軍的團長,由嫡係部隊挑選少將級軍官擔任。團以下的幹部,挑選那些所謂優秀者,到青年軍的幹部訓練團受短期的訓練後,選派到各師任用。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宣講“領袖言行”,為蔣介石吹噓,灌輸絕對服從委員長的思想。

蔣經國作為青年軍的政治部主任,掌握了青年軍政工的全部人事。各師的人事調動,事先要通過蔣經國。各師的新聞處長(也稱政工處長)必須通過蔣經國,才能由國防部新聞處委派。他還直接拉攏青年軍各師長,與他們稱兄道弟。這些師長一到南京,他總要親自招待,陪遊風景名勝,共進山珍海味。青年軍各師師長,也以攀上“太子”為榮。

蔣經國控製青年軍下級官兵,也有一套辦法。他在自己領導的三青團中央幹校裏,成立“青年軍政工幹部訓練班”,自己當主任,學員都是從大專院校來從軍的大學生,畢業後擔任連級政工幹部。

蔣經國也注意在士兵中培植骨幹。從每班士兵中,選出一二名馴服聽話的,組成全團的“小組長訓練班”,經過一個月訓練,回到各連擔任學習小組長,了解其他士兵的思想情況,及時向連排幹部打“小報告”。師的政治部從每排士兵中,各選出一二名特別馴服聽話的,組成師的“康樂幹部訓練班”,經過一月訓練,回連協助連政工人員,了解全連士兵的思想動態,同時搞點文化娛樂活動。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6月,第一批青年軍大部分複員。其中一部分“佼佼”者,留下來編成教導團或教導營,準備擔任第二批青年軍的班長或副排長,一律以預備軍官對待。

內戰爆發後,1947年7月,蔣介石感到兵力嚴重不足,親自在廬山召開青年軍幹部會議,決定立即征集第二批知識青年。邱行湘的二O六師的3000餘新兵,就是陸陸續續從西安、鄭州、開封、許昌招來的。這時的青年軍,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蔣介石培養預備軍官的學校,打內戰的工具。

青年軍是蔣介石父子掌握的政治性很強的的軍隊,怪不得世人都戲稱它是“禦林軍”“太子軍”“近衛軍”。在這樣的軍隊裏,不親蔣是混不下去的。難怪一些官兵,一聽到邱行湘說“委員長令我來洛陽”,就使勁鼓掌。這掌聲,一半是討好邱行湘,羨慕他是蔣介石的寵將;另一半是向別人表白,瞧,我也是擁護委員長的!

邱行湘悟出了這個道理,此後在二O六師常常打出委員長的旗號,動不動就來一句:“委員長令我……”,“委員長要求我……”,“委員長要我……”。在他嘴裏,“委員長”成了口頭禪。

沒想到這個口頭禪,後來給他帶來了麻煩。

那是洛陽戰役後,邱行湘當了俘虜,在解放軍辦的學習班裏,第一次交待罪行。他一張嘴,不說三,不說四,習慣性地嘣出一句:“委員長令我……”。

“什麼?”一個青年解放軍幹部怒喝。

邱行湘沒有轉過彎來,依然一本正經地爭辯:“是委員長令我去洛陽嘛!”

這位青年解放軍幹部哪裏容得眼前的俘虜這樣連聲敬稱反動派的總頭子,一時激動,忘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對準邱行湘的胸脯,紮紮實實給了一拳。

這是後話。

三、邱行湘的三把火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邱行湘一心想治理好前師長肖勁留下的爛攤子,讓二0六師的麵貌煥然一新,今後不再老吃敗仗,特別是為了固守洛陽,他大大地燒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調整人事,安插親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邱行湘調整內部人事的原則,是把“既親蔣又能打仗”的人,自己信得過的人,安排作指揮骨幹。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那些前師長的紅人,一律調走。

這個用人原則在有些人身上露出了矛盾。他們不是“兩全齊美”,雖然親蔣,卻並不見得特別能打仗。二O六師的三朝元老趙雲飛,就是這種人,他雖然出身東北軍,但沒有正二八經上戰場打過幾仗,作戰經驗少。不知什麼原因,蔣介石卻對他熟悉,頗得信任。為此,邱行湘還是把他從第一旅旅長調升副師長。當時新的第一旅旅長未到職,仍由趙雲飛兼任。

盛鍾嶽也是這麼個人,他與蔣介石父子有直接聯係。比起趙雲飛,更無作戰經驗。邱行湘讓他任第二旅旅長。

邱行湘也有他的難處,對於趙雲飛和盛鍾嶽不這麼安排,怎麼向蔣介石交待?又怎麼表現出自己對蔣介石的忠誠?所以,邱行湘那條“既親蔣又能打仗”的標準,實際上“親蔣”是主要的,“能打仗”是次要的。

蔣經國給邱行湘派來了一個新聞處長,掌管二O六師的政工大權,此人叫賴鍾聲,不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