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譯文】曾皙愛吃羊棗,而曾子卻不忍心吃羊棗。公孫醜問道:“烤肉和羊棗哪一種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烤肉。”
公孫醜說:“那麼曾子為什麼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呢?”
孟子說:“烤肉是人人都愛吃的,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正象避諱時隻諱名不諱姓一樣,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說明】這是《孟子》一書的編纂者借曾子之事揭明學問繼承的關係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在第1章裏孟子曾說過:“在我者,皆古之製也。”什麼是古之製呢?古之製包含有哪些內容呢?我們怎麼繼承和普及這些“古之製”呢?這就象曾子吃烤肉而不吃羊棗一樣,烤肉是人人都愛吃的,而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繼承古之製,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隻有個別人喜歡的東西。就象姓氏一樣,我們隻能繼承父輩的姓氏,而不能繼承父輩的名,姓是大家可以共有的,而名卻是個別人獨有的,這就叫盡心知命!也隻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