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後記(2 / 3)

1980年7月15日

(二)

近十八年來,我斷斷續續考察了李漁美學思想的幾個重要方麵,並且壯著膽子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粗淺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以求得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的指教,以創造學術研究(特別是李漁研究)中相互切磋琢磨的機會和條件。我因此而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李漁研究的專家,有對李漁感興趣的讀者,也有研究李漁的外國友人。我收獲了友誼。我特別珍視這種學術活動、學術交流中自然產生的友誼。它在現在人與人之間某些不大幹淨的精神空間映襯下,顯得特別清純、特別寶貴。我認為獲得這種友誼乃人生一大快事,一大幸事。

李漁美學思想的主幹和最高成就是他的戲劇美學。對此,李漁去世之後直到現在三百多年間,人們關注最多,論述最勤,成果也最為顯著。我之研究李漁美學思想,也自戲劇美學始。從1979年起,我陸續寫作並發表了一些有關李漁戲劇美學的論文,並於198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論李漁的戲劇美學》一書。此後,雖有時也偶爾寫點有關李漁的文章,但主要精力花在文藝美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和集體承擔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文學原理》的寫作上。直到1988年至1989年我負責撰寫的《文學原理--創作論》完稿並出版之後,才重又回眸李漁。這次我著重考察的是李漁的園林美學,這是李漁美學思想中除戲劇美學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方麵。雖然學術界對李漁的園林美學思想關注不夠、研究不多,但畢竟有所開墾,特別是一些著名的建築學家、園林學家如童雟、闞鐸、陳植、陳從周等教授、學者,對李漁的園林理論都曾多所論及,推崇備至。我盡量借鑒和吸收了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掘,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一個悶熱的夏天寫成了一篇四萬字的論文《李漁的園林美學》。這是一個很冷辟的學術課題和幾乎不能得到任何“經濟效益”的文章,它壓在我的抽屜裏寂寞地度過了三四年時光之後,才於1994年和1995年被分割為幾篇文章由《審美文化叢刊》、《中國文化研究》和《東方叢刊》分別予以發表。

寫完了《李漁的園林美學》之後,李漁美學思想中曆來不被重視但卻十分重要的另外一個方麵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這就是李漁關於人自身的容貌、形體、儀態、風度等等的美醜雅俗,以及修容妝扮、首飾佩戴、衣帽穿著等美學規律的論述。我給它定了一個名字,叫做“李漁的儀容美學”。我要以此為題目做一篇大文章。但是,當我把題目寫在稿紙上,麵對著它,卻覺得有一個理論前提尚有待解決:究竟什麼是“儀容美學”?它能否成立?必須預先論述清楚。假如“儀容美學”不能成立,何談“李漁的儀容美學”?於是,我對“儀容美學”作為美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之能否成立,儀容美學的對象,儀容美的性質和特點,以及中外古今有關儀容美問題的理論思想的曆史發展等等,進行了考察,並寫成《儀容美學》一文在1991年第3期《文藝研究》上發表。這隻是我進行研究之前的一個理論鋪墊;但鋪墊完了,正式研究卻因種種原因遲遲未能進行,直拖到1996年春天,我的《李漁的儀容美學》的寫作才真正開始進行。

現在,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寫作,《李漁的儀容美學》終於收筆。從而,曆時十幾年的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對我來說也可暫且告一段落。我自信基本抓住了李漁美學思想的全貌和最精華的部分。

十幾年來,在仔細研讀了《閑情偶寄》和《一家言全集》中其他有關作品之後,我對李漁美學思想的全貌有這樣一個認識:如果把李漁美學比作一個由主殿和許多配殿組成的建築群,那麼,其主殿無疑是他的戲劇美學,配殿則有園林美學(包括有關園林中的花草種植、建築物中的室內陳設和裝飾的美學思想)、儀容美學(包括服飾美學)、飲食美學、文學美學等。其中,戲劇美學成就最高、貢獻最大,已為世所公認,自不待言;而其他如園林美學、儀容美學、飲食美學、文學美學等等,雖各有其自身的成就和價值,但相比較而言,李漁用力更多因而價值更高、更能表現出李漁的特點、在中國美學史上更有意義的,則是園林美學和儀容美學。

因此,我的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先後抓住最重要的三個部分即戲劇美學、園林美學、儀容美學來進行;而我的研究的最終成果,也就是目前讀者所看到的,由“李漁的戲劇美學”、“李漁的園林美學”、“李漁的儀容美學”三章組成的這本小書。慚愧得很,由於學識和才力所限,傾十幾年心血,我所能拿出來奉獻給讀者的,也就隻能是這樣一本小書了。

想當初我開始研究李漁美學思想並著手寫本書的第一章時,四十歲剛過一點。那是在剛開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不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春風激活了我沉睡在身體裏多年的力量。那時雖學術上幼稚(當然現在也不成熟),但正當壯年,血氣方剛,精力充沛,連著開一、兩個通宵的夜車乃尋常事。夜裏手握著筆,餓了啃個冷饅頭,白天仍能活蹦亂跳。如今,當寫完本書最後一章,已經過了將近十八個年頭,春去秋來,逝者如斯。我雖不敢言老,然究竟年近花甲,戴上了375度的老花眼鏡,右耳也已經有些背,兩鬢開始蒼白,頭頂漸漸露出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