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整支曲格調蒼涼,似乎有一層厚厚的曆史塵埃。朝代興亡,似月圓月缺。山野人家案堆圖書,窗外有鬆有蕨,又何必奔走拜謁求官求祿?天地間竟不見一個英雄、一個豪傑,真是曠古的大悲哀。
憑欄人
贈吳國良①
客有吳郎吹洞簫,明月沉江春霧曉。湘靈不可招②,水雲中環佩搖③。
【注解】
①吳國良:作者友人,生平不詳。
②湘靈:傳說舜的妃子,溺於湘水,成為湘水女神。
③環佩:古人衣帶上所係玉飾。
【賞析】
“明月沉江春霧曉”一句,既是景物描寫,也是音樂構成的意境通感,雖是小小令曲,又是贈人之作,卻精致幽雅,其情其景,令人神往。張鳴善
名擇,號頑老子,元末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後遷居湖南,流寓揚州,做過宣慰令史、江浙提學。寫過雜劇三種,都已失傳。所作散曲在當時頗負盛名。
水仙子
譏時
鋪眉苫眼早三公①,裸袖揎拳享萬鍾②,胡言亂語成時用。大綱來都是哄③,說英雄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④,兩頭蛇南阻臥龍⑤,三腳貓渭水飛熊⑥。
【注解】
①鋪眉苫眼:指舒眉展眼,裝模作樣。三公:這裏泛指高官。
②裸袖揎拳:捋起衣袖,伸出拳頭。指好事爭鬥之徒。萬鍾:指豐厚的俸祿。鍾,古代計量單位,六十四鬥為一鍾。
③大綱:意為大概、總之。哄:欺騙。
④五眼雞:指好鬥的公雞。岐山鳴鳳:傳說周文王將興時,有鳳凰鳴於岐山。
⑤兩頭蛇:傳說中的不祥之物,見者難逃一死。南陽臥龍:指諸葛亮,曾隱居南陽。
⑥三腳貓:指淺薄無能,略懂皮毛的人。渭水飛熊:指呂尚(薑子牙)。傳說周文王夢見飛熊而得到呂尚。
【賞析】
此曲揭露了元代官場用人製度中賢愚不辨,黑白顛倒,用非其人的荒誕現實。該曲首尾各三句,都為語諷人,讀著“令人絕倒”。且首尾各三句,皆為“鼎足對”,俳諧之中,寓不盡牢騷。這曲“顛倒歌”中,依稀可見元代選官製度的種種弊端,士人們雖然憤怒無比,卻又萬般無奈。
孟
字天暐,本西域人,回族,居住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至正十二年,為翰林待製,官至江南行台監察禦史。今存小令《十二月樂詞》十三首。
天淨沙
七月
星依雲渚濺濺①,露零玉液涓涓②,寶砌衰蘭剪剪③。碧天如練,光搖北鬥闌幹④。
【注解】
①雲渚:銀河。濺濺:流水聲。
②零:落下。涓涓:清新、晶瑩貌。
③寶砌:同玉砌成的台階。剪剪:整齊的樣子。
④闌幹:縱橫的樣子。
【賞析】
此曲詠“七夕”,目光一直在天上,筆調很特別,有如一幅寫意水墨畫,有幾分神秘,有幾分朦朧,更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
關漢卿
(約1220—1300),字已齋,約生於金末,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是元初雜劇界的領袖人物。他著有雜劇六十多種,現存的《竇娥冤》等十餘種,是古典戲劇的最高成就。有東方的“莎士比亞”之譽。他的散曲色彩豐富,筆力橫肆,往往於談諧之中透露出辛辣與深沉。
沉醉東風
伴夜月銀箏鳳閑①,暖東風繡被常慳②。信沉了魚,書絕了雁③,盼雕鞍萬水千山④。本利對相思若不還⑤,則告與那能索債愁眉淚眼⑥。
【注解】
①鳳:鳳蕭。
②慳:少。
③魚、雁:指代書信。
④雕鞍:指代出門在外的戀人。
⑤本利:意謂相思有如放債,到期後連本帶利一並計算。對:相當。
⑥索債:討還相思債。
【賞析】
該曲通體用比,極富民歌意味。閨中人相思入骨,念遠懷人,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碧玉簫
盼斷歸期①,劃損短金篦②。一搦腰圍③,寬褪素羅衣④。知他是甚病疾?好教人沒理會⑤。揀口兒食,陡恁的無滋味⑥。醫,越恁的難調理⑦。
【注解】
①盼斷:盼盡、盼煞。
②劃損短金篦:用金篦在壁上劃線(計算行人歸期)以致磨損。
③一搦:一握。
④寬褪:衣帶寬鬆。喻肌體消瘦。
⑤沒理會:不理解。
⑥陡:突然。恁的:這樣的。
⑦越:突然。憑的:如此,這樣的。
【賞析】
此曲刻畫閨婦形象,既重細節描摹(刻劃金篦),更重心理感受的開掘,故能窮形畢相,攝魂奪魄。
大德歌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①。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②,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注解】
①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道士,隱居在華山,傳說常常酣睡百日不醒。
②寒蛩:深秋的蟋蟀。
【賞析】
該曲令首尾照應,上下映襯,通貫一氣,全無滯礙。如淚珠兒與雨點兒、風雨聲與蟲鳴聲,處處形成色連映帶之意,卻又全無安排經營痕跡。曲令行文縝密,思致綿長。
四塊玉
閑適二首
舊酒投,新醅潑①,老瓦盆邊笑嗬嗬。共山僧野叟閑吟和②。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注解】
①新醅:新酒。醅,還末過濾的酒。潑:傾倒。這裏指斟酒。
②吟和:吟詩作曲,相互唱和。和:依他人詩詞韻腳、體裁作詩。
又
南畝耕①,東山臥②,世態人情經曆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麼!
【注解】
①南畝:泛指農田。
②東山臥:東晉謝安曾隱居東山,後來又入朝做官,後人常用“東山高臥”比喻隱士行徑。這裏隻取其隱居意,以形容自己的閑居生活。
【賞析】
這兩首小詩集中表達了作者厭倦名利場,一心想追求閑適生活的願望。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願望在元代許多散曲作家筆下都反複表達,這反映出一種朝代的情緒,而不僅僅是某個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