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回左右”?那到底應是多少回呢?“庚辰本”《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餘香》的回前批對回目有了進一步的說明,這條批語說:“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三分之一有餘”,可見,《紅樓夢》的回目應該不會超過一百一十八回。再結合前邊的“一百回左右”的說法,《紅樓夢》的本來回目應該是在一百回到一百一十八回之間。那到底是多少回?研究者又從另外的脂批中找到了答案。“庚辰本”《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賢襲人嬌嗔箴寶玉,俏平兒軟語救賈璉》,有一條回前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此回‘嬌嗔箴寶玉’、‘軟語救賈璉’,後文‘薛寶釵借詞含諷諫,王熙鳳知命強英雄’。”很多人認為,這裏所講的“後三十回”是一個確切數字,它是指《紅樓夢》原本為八十回加上“後三十回”,也就是說,《紅樓夢》應當為一百一十回。此外,“蒙府本”《紅樓夢》第三回《賈雨村寅緣複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回末有一條側批:“後百十回黛玉之淚,總不能出自二語。”研究者認為,這裏所說的“後百十回”也是“一百一十回說”的主要依據。
但是對於以上這種說法,很多人持有反對意見。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對於“百回大文”和“全部百回”兩處批語,它們隻是一個約數,並非一個確切數字。作為證據,它們沒有任何說服力。而僅僅根據第二十一回批語中有“後三十回”一語就斷言《紅樓夢》的“後部”為三十回和《紅樓夢》原本總回目為一百十一回,也是十分不嚴謹的做法。至於“蒙府本”《紅樓夢》第三回中的“後百十回”的說法,也不足以證明《紅樓夢》“一百一十回說”。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百十回”本身也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百十回”不一定就是指“一百一十回”,它並不像“百二十回”一樣確定的就是指一百二十回。所以,以“百十回”作為證據來證明“《紅樓夢》有一百一十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百二十回說”
“一百二十回說”是程偉元在《紅樓夢序》中首先提出來的:“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十金,可謂不脛而走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傳隻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間稱有全部者,及檢閱仍隻八十卷,讀者頗以為憾。”在這裏,程偉元說《紅樓夢》本來是有一百二十卷的(一卷十回,共一百二十回)。但是,現在看來,程偉元的“一百二十回說”是不足取的,隻不過是為了給“是書前八十回,藏書家抄錄傳閱幾三十年矣,今得後四十回合成完璧”找點依據罷了。
“一百零八回說”
“一百零八回說”是著名的紅學專家周汝昌先生非常推崇的觀點。周汝昌先生根據“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兩大筆以冒之”、“通靈玉除邪,全部百回,隻此一見”、“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之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後百十回黛玉之淚,總不能出此二語”,認為“‘百回之大文’‘全部百回’是約舉成數,實際上並不是一百回整數的。”那麼究竟是多少回呢?周汝昌先生認為應該是一百零八回。
《紅樓夢》在開篇第一回就有這樣一句詩:“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周先生認為,這句話有好幾層意思,“閑閑領起、遙遙照映全部後文”。其中一層寓意也就是以“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之間為‘分水嶺’,前半後半,正好是‘盛’‘衰’兩大部分,全書一寫到‘除夕祭宗祠’‘元宵開夜宴’,就已達‘盛限’。”實際上,《紅樓夢》也正是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之後,從第五十五回開始,就完全是另一副筆墨了——賈府敗相漸漸顯露出來。
周汝昌先生提出,以第五十四回為“分水嶺”,那麼“雪芹原書就不是一百一十回,而該是一百零八回”。並且,“這個‘一百零八回’實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在此基礎上,周汝昌先生提出了《紅樓夢》回目“九回分段法”:“全書結構設計,非常嚴整,回目進展,情節演變,布置安排,稱量分配,至為精密。他是將全書分為十二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是九回。換言之,他以‘九’為‘單位’數,書的前半後半,各占六個單位數,六乘九,各得五十四回,合計共為一百零八回。”
根據周汝昌先生的觀點,“九回分段法”還可以從前八十回《紅樓夢》的情節設置上找到證據。也就是說,在周先生看來,《紅樓夢》的情節設置都是按照“每九回一個小單元”來寫的。且看周汝昌先生關於“九回分段法”從內容上的分段依據:
“(一)第一回——第九回,此九回是引子序幕性質,諸如背景的介紹,人物的出場,各種後來事故的伏線,皆屬於此。以賈雨村為線,引起林、薛之進京;以劉姥姥為線,展出鳳、璉之家政;以會芳小宴為線,始入東府秦、尤婆媳;以家塾鬧學為線,牽動親戚金榮母子;以梨香院為線,既寫黛、釵,又傳晴、襲……(此隻極其粗略簡單而言之,雪芹常常諸義並陳,一筆數用,此處隻能姑論一麵,後同,不更贅注)。從意義講,以‘護官符’為四大家族興衰之總綱;以夢警幻為人物命運之預示;以劉姥姥‘一進’為全部‘歸結’之遠源;以頑童鬧學為‘不肖’種種之提引……。一句話,這頭九回在故事上都隻是春雲乍展,初看竟似散漫無稽雜亂無致,實則用筆上卻是極緊湊、極細密地逐一為後文鋪基築路。此九回以鬧家塾截住。下回即另起秦氏病重一大波瀾,似連而實斷,首尾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