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紅樓夢》詩詞燈謎詮解(2)(1 / 3)

當然,黛玉死之時肯定並不像高鄂版的續書中寫的那樣死於“大家都忙著為寶玉辦喜事因而無暇顧及”之時。相關專家研究認為,黛玉死的時候,賈寶玉和王熙鳳很可能都已經入獄或者為避禍流浪在外,與黛玉不得相見。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正如詩中所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也就是說,原本寶玉和黛玉婚事已經在某個春天定下,“香巢已壘成”,但是等到當年秋天到來的時候,“梁間燕子太無情”,寶玉就像梁間的燕子那樣無情地拋開黛玉被迫出門流浪,至於流浪的原因很可能是入獄或者出門避禍。寶玉走了,“花魂鳥魂都難留”,林黛玉想自己應該怎麼辦呢?恨不得自己能生出一對翅膀來隨他而去,正是“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但是,這隻能是一種想象,人不能憑空生出一對翅膀來,對林黛玉來講,思念寶玉,擔心寶玉惟一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便是——“淚水”。林黛玉很可能在賈寶玉出門流浪之後,日夜悲啼,終至於“淚盡證前緣”了,最終“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當然,我們在承認《葬花吟》的積極作用的時候,也不能忽視《葬花吟》本身的消極意義。《葬花吟》之中蘊含著的消極頹傷的情緒極其濃重,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在欣賞《葬花吟》從藝術上帶給我們的美感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陷入太深。正如有一位專家所說的那樣——“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芙蓉女兒誄》詮解

誄文是漢魏六朝文人寫作的一種重要的文體形式,誄文作為一種文體形式,形成於兩漢之交,以揚雄《元後誄》為代表。誄文文體形式的形成,是先秦喪祭命諡誄辭與銘頌結合的產物。

誄,音“lěi”,誄文是敘述死者生前事跡,表示哀悼,相當於今天的致悼辭或哀悼死者的文章,也簡稱為“誄”。《說文》裏解釋說,誄文是累列生時行跡,讀之以作諡者。《墨子·魯問》裏又說,誄者,道死人之誌也。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古人講究上下尊卑,“誄”隻能用作“上對下”、“尊對卑”,也就是說,幼不誄長,卑不誄尊(見《禮記·曾子問》)。

《紅樓夢》也有誄文。第七十八回裏,寶玉寫完《姽嫿詞》回到園子裏,“猛然見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說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覺又喜歡起來,乃看著芙蓉嗟歎了一會。忽又想起死後並未到靈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豈不盡了禮,比俗人去靈前祭吊又更覺別致。”於是決定作一篇祭文在芙蓉花前祭奠一下晴雯。於是便有了《紅樓夢》裏最著名的誄文《芙蓉女兒誄》。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這篇《芙蓉女兒誄》表麵上看雖然是寶玉為晴雯所作,但是隻要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誄文所言所記,與晴雯毫無幹係。

首先,晴雯的身世與被祭奠人明顯不符。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佳蕙點頭想了一會,道:‘可也怨不得,這個地方難站。就象昨兒老太太因寶玉病了這些日子,說跟著服侍的這些人都辛苦了,如今身上好了,各處還完了願,叫把跟著的人都按著等兒賞他們。我們算年紀小,上不去,我也不抱怨;像你怎麼也不算在裏頭?我心裏就不服。襲人那怕他得十分兒,也不惱他,原該的。說良心話,誰還敢比他呢?別說他素日殷勤小心,便是不殷勤小心,也拚不得。可氣晴雯、綺霰他們這幾個,都算在上等裏去,仗著老子娘的臉麵,眾人倒捧著他去。你說可氣不可氣?’”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晴雯實際上是有父母的,要不“她怎麼仗著老子娘的臉麵”,“都算在上等裏去”了呢?另外,在夢稿本《紅樓夢》第二十四回裏有這樣的描寫:“這日晚上,(寶玉)從北靜王府裏回來,見過賈母、王夫人等,回至園內,換了衣服,正要洗澡。襲人因被薛寶釵煩了去打結子;秋紋、碧痕兩個去催水;檀雲又因他母親的生日接了出去;麝月又現在家中養病;雖還有幾個作粗活聽喚的丫頭,估著叫不著他們,都出去尋夥覓伴的玩去了。”從這段描寫裏,我們可以知道,在作者最初的設計裏,晴雯本不叫晴雯,而叫做檀雲。檀雲有父母,“因他母親的生日接了出去”,就說明晴雯是有父母的。至於,在晴雯死後,書裏交代說:“這晴雯當日係賴大家用銀子買的,那時晴雯才得十歲,尚未留頭。因常跟賴嬤嬤進來,賈母見他生得伶俐標致,十分喜愛。故此賴嬤嬤就孝敬了賈母使喚,後來就到了寶玉房裏。這晴雯進來時,也不記得家鄉父母。隻知有個姑舅哥哥,專能庖宰,也淪落在外,故又求了賴家的收買進來吃工食。賴家的見晴雯雖到賈母跟前,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卻倒還不忘舊,故又將他姑舅哥哥收買進來,把家裏一個女孩子配了他。……若問他夫妻姓甚名誰,便是上回賈璉所接見的多渾蟲燈姑娘兒的便是了。目今晴雯隻有這一門親戚,所以出來就在他家。”這肯定是為了盡量讓晴雯往《芙蓉女兒誄》之中被祭奠人的身份上靠。因為,《芙蓉女兒誄》之中的被祭奠之人明顯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例如誄文中說:“竊思女兒自臨濁世,迄今凡十有六載。其先之鄉籍姓氏,湮淪而莫能考者久矣。”再從“捉迷屏後,蓮瓣無聲”,我們可以知道,被祭奠之人應該是漢人(“蓮瓣”是形容纏裹後的小腳,漢族的女子纏腳,滿族的女子是不纏腳的),並且應該是從江南來的南方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