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紅樓夢》飲食詮解(3)(3 / 3)

這裏所講的“拇戰”,又名“豁拳”、“猜拳”、“劃拳”,一種用於酒席助興的遊戲。

拇戰一般是兩人相對出手,猜對方所伸手指的數目,合而計算,以分勝負。明人李日華說:“俗飲,以手指屈伸相搏,謂之豁拳。蓋以目遙覘人為已伸縮之數,隱機鬥捷,餘頗厭其奴號。”當然,也有不出聲的拇戰,如“啞拳令”,玩法為“兩家出手,不須口叫,有言者罰,拳數多寡,或通關,聽人臨時酌定”。“抬轎令”也不出聲,是“三家出指,而不作聲。兩手相同為抬轎,其不同者飲”。

高聲呼叫的拇戰也有很多區別,花樣繁多,如“空拳”,彼此出指互叫,各無勝負者,兩家之左右鄰坐各飲。如果彼此之指皆同,彼此之叫也同,稱為“手口相逢”,通席皆飲,猜中反而不飲。拇戰雙方都不飲,所以謂之“空”拳。“走馬拳”則挨坐猜一拳,無勝負,即次坐猜之,猜中則負者飲;飲完,再輪而猜之。還有“叮當拳”、“連環拳”、“過橋拳”等。明人王征福著有《拇戰譜》,載拇戰細目甚詳。

拇戰大多有令辭,往往通行南北,隻是在詞上略有區別。拇戰比較粗獷,為下層社會、不識字之人所喜好,文人士大夫則不大喜歡。

拇戰中比較文雅的是“三國拳”,流行於福建一帶,因為節奏較緩,故為老人所喜愛,又稱“老人拳”。其詞為:“單刀赴會,二嫂過關,三請諸葛,四辭徐庶,五關斬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陣圖,九發中原,十麵埋伏。”一句一典,猜對了,就請輸家喝酒,很有趣昧。它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很流行。

為保證行令和拇戰正常進行,還訂有“酒律”,由令官執掌,不遵令者,根據情節輕重,設有“杖”、“笞”、“徒”、“流”、“五刑”。當然,執行這些“刑典”時皆以飲酒或不許吃某種菜替代。

當然,上述多是士大夫的精致玩藝又多與舊文化相聯係。現在,能行酒令者越來越少了,隻有拇戰的喧叫聲在城鎮的飯館酒肆中,尚可時時聽到。

民間傳說“拇戰”創於隋代,到唐代已十分流行,並另有一個名字叫“手勢令”,坐姿、眼神、運腕、指法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唐人皇甫鬆在《醉鄉日月》中寫道:“欲端其頸如一枝孤柏,澄其神如萬裏長江,揚其膺如猛虎蹲踞,運其眸如烈日飛動,差其指如鸞欲翔舞,柔其腕如龍欲蜿蜒。”明人王徽福著有《拇戰譜》,記“拇戰”令辭。

《紅樓夢》中,記敘“拇戰”之處不少,例如:

第六十二回寫道:“湘雲等不得,早和寶玉‘三’‘五’亂叫,劃起拳來。那邊尤氏和鴛鴦隔著席也‘七’‘八’亂叫劃起來。平兒襲人也作了一對劃拳,叮叮當當隻聽得腕上鐲子響”。

第七十五回寫道:“賈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鳳等四個人也都入席,下麵一溜坐下,猜枚劃拳,飲了一回”。

通過這些“拇戰”的描寫,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大觀園裏盛行的酒文化,而且可以從中窺見封建大家族在衰落之前的敗相。

回到拇戰文化本身,閨閣女子“拇戰”喝酒,其實在宋、元時,已成時尚,元人姚文奐《竹枝詞》雲:“剝將蓮肉猜拳子,玉手雙開名賭空。”明、清時“拇戰”內容更加豐富,如“五行生克令”,以五指各代表“金、木、水、火、土”,以伸指相克定勝負;如“五毒令”,以五指各代表蛇、蜈蚣等五種毒物,定出“以毒攻毒”的順序,玩時以所出手指相攻決出輸贏。

在常規的“拇戰”中,令辭也很有講究,如“哥倆好”、“三結義”、“四進士”、“五魁手”、“六出”、“七星”、“八仙”、“人長久(九)”、“十美”等,此中有俗語、戲名、典故、傳說以及其他知識。

行酒令與拇戰的直接作用是延長飲酒時間,使飲者不醉,並從酒宴中得到充分的享受。它還有間接的作用:第一,行酒令和拇戰有比賽之意。可調動與宴者的競賽意識,使其興奮點全集中在輸贏上,從而消除因酒酣易於造成的失禮行為的隱患。其次,行酒令和拇戰既是比賽,那麼參加者機會均等,無論元勳大老,還是後生小子,隻要是在一個筵席上,他們便取得了暫時的平等,沒有了因年齡、名位、性情所形成的差異,而完全融入“其樂也融融”的氛圍之中。第三,行酒令拇戰,趣味性強,有的出語詼諧,令人忍俊不禁;有的迂曲典雅;有的喧騰熱烈;有的意趣深長。這些使時間較長的飲宴,常常處於有起伏的活躍的氣氛之中,使與宴者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享受。第四,酒令,尤其是雅令,內容豐富,上至聖經賢傳,下至詞曲小說,幾乎涉及到中國所有的典籍。因此,在行令過程中豐富了人們的知識,訓練了人們的應變能力,並能培養人們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