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八俏篇與裏仁篇(1 / 2)

君使臣以禮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魯定公問:“君主使用臣,臣侍奉君主,應該怎樣做?”孔子回答說:“君依禮用臣,臣忠誠侍君。”

趣味故事:孔子臨河而返孔子在衛國沒有得到重用,正打算到晉國去求見晉國的趙簡子。途中走到黃河邊上,聽到消息說,晉國的兩位賢臣竇鳴犢和舜華被趙簡子殺了。於是,孔子便在浩蕩奔騰的黃河邊發出長長的歎息,說:“壯美啊,黃河之水,浩浩蕩蕩!

我不能渡過它,也是天命如此啊。”論一旁的子路聽了,不明白老師是什麼意思,上前詢問。孔子說:“竇鳴犢和舜華二人,都是晉國的賢大夫,趙簡子未得誌之時,依靠這兩個人的幫助來獲得權勢,掌握權勢之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殺此二人以便於推行自己的主張。我聽說過,剖腹取胎,殺死幼獸,麒麟就不會來到郊野;涸澤而漁,一網打盡,蛟龍就不會調和陰陽;搗毀巢窠,打碎鳥蛋,鳳凰就不會飛翔前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君子忌諱傷害他的同類啊!鳥獸對於不義之舉尚且知道跺避,何況我孔丘廉臨河而二孔子雖然渴望得到主張,但對於趙簡子這樣鳥獸不如的掌權者,也是不屑於與之論政的。因此,他中止了此次晉國之行,返回魯國陬邑,之後又創作樂曲《陬操》,來紀念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大夫。

仁為美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有仁厚之風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如果選擇的住處沒有仁厚之風,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趣味故事:孔子見羅雀者一次,孔子看見有人在張網捕鳥,可奇怪的是捕到的都是雛鳥。孔子就上前問捕鳥人說:“我站在這觀察您捕鳥有一會兒了,為什麼捕到的都是些雛鳥,而沒有大鳥呢?這太奇怪了。”捕鳥人哈哈大笑,隨後解釋說:“您學問大得很,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孔子聽了更有興趣了,說確實不知道。請您告訴我吧。”

放於利而行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譯文)孔子說:“依據自己的利益而行事,就會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趣味故事:子貢不受金春秋時期魯國的法律規定,凡是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在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但卻沒有去報銷贖金。

孔子聽說後,把子貢找來詢問此事。

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肯報銷贖金呢?”子貢說:“這些錢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孔子聽了沉下臉來,批評子貢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論破壞了魯國的好製度,以後還有誰會願意贖回在外淪落的同胞呢?”子貢聽了很不理解,本以為這樣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呢,老師怎麼反而批評了自己呢?於是他問孔子:“您的話我不懂。

不報銷贖金,是我自己的事,怎麼會影響別人的行為呢?而且我這樣為國家出錢出力,怎麼會是破壞製度呢?”孔子嚴肅地說:“你可以不收回贖金,那是因為你有這個財力。這些錢對你來說是九牛一毛,自然可以不在乎。可是,又有幾個人有你這樣的財力呢?”子貢辯解道:“他們沒有這樣的財力,也完全不必像我這樣做啊。他們可以照常去國庫中報銷贖金,沒有必要因此放棄做善事孔子更加嚴肅認真起來,說:“沒有財力的人,不收回贖金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們承受不起;有財力而思想境界不高的人,也許並不願意因此損失自己的錢財。

按照魯國法律行事,對他們來說,花的錢可以收回來,並沒有什麼損失,卻可以做一件搭救同胞於危難的大好事,這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善心善行,因而他們願意這樣去做。但你卻開了一個壞的先例,阻礙了人們表達善心。不可取啊,不可取。”子貢聽了老師的解釋,恍然大悟,原來自以為辦了好事,卻是犯了個大錯誤。還好老師教誨及時,子貢很快就去報銷了贖金。

君子喻於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隻是私利。”

趣味故事:林回棄璧

孔子對桑莩說:“我在魯國時兩次遭到驅逐,在宋國時受到伐樹的驚辱,在衛國被人排擠,在商、周之地窮困潦倒,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遭遇圍困。我遭遇了這麼多的災禍,親朋故友都漸漸地和我疏遠了,弟子友人紛紛離我而去,這是為什麼呢?”桑莩回答說:“你沒有聽說過林回棄璧的故事嗎?”孔子搖搖頭,露出很想了解的表情。

桑莩就向他講道:“當初假國被晉國所滅,人們四處逃難。

有一個叫林回的賢士,在這危急關頭,放棄了價值千金的美玉,背起一個嬰兒就跑。逃難出來後,有人就問林回說:你是為了錢財嗎可是背個嬰兒出來,能值幾個錢?你怕受拖累嗎?帶個嬰兒逃難,豈不是太多了?舍棄千金美玉而背出嬰兒,究竟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