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為‘文’。”
趣味故事:孔子觀太廟有一年,孔子被推舉主持魯國的宗廟祭祀大典。盡管孔子的學識與德行在當時都已受到廣泛的認可和讚譽,並且他對禮的研習非常深入,但他還是非常小心謹慎。
在進入籌備階段後,孔子來到太廟,詳細了解太廟裏的格知,否則一個被國君任命的主持大典人怎會在祭祀前如此詳細地問東問西,好像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似的。
可是,孔子這樣做卻自有他的道理。他向來強調學習的重要,而且要廣泛地學習,更要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獲得廣博的知識。孔子這樣的做法正是體現了不恥下問的精神啊。
文質彬彬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顯得粗俗,如果文采多於樸實,就未免顯得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風度。”
趣味故事:虎豹犬羊子桑伯子是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為人處事不喜歡受禮俗的約束,直來直去。孔子的弟子冉雍就和孔子議論過他,認為他做事太過簡要,以至於讓人覺得很不用心,有時候做的事讓人覺得不夠妥當。
一天,孔子帶領幾個弟子去拜訪子桑伯子。結果,子桑伯子幅,看起來有些狂傲不恭。我此次來正是想和他談談這個問題,勸說他對自己的外表、服飾稍加講究一些。”等到孔子師徒離開後,子桑伯子的弟子很不高興地對老師說:“您為什麼要接見孔子呢?”子桑伯子說:“他這個人內在品質很好,隻是過於注重外在式上的東西,我正想借此機會勸說他去除那些繁文縟節呢。”孔子此行雖未能說服子桑伯子,但他的思想卻深深影響了子貢個人既要追求內在的美質,又要其備外在的美態,內外兼修,合二為一是君子。
不久後的一天,一個叫棘子城的人和子貢在切磋問題時,辯論了起來。棘子城說:“君子隻要內在德行深厚就可以了,還用得著什麼修飾嗎?”子貢說:“哎呀,可惜呀。您對君子的說法可有一些偏差啊。外美內質共存,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認為有了內質就可以去掉外美,那就如同把虎豹的皮毛去掉斑紋,那虎豹和犬羊還有什麼分別呢?”棘子城一聽,子貢這比喻透辟而讓人徹悟,不禁深為歎服。
好之不如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