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泰伯篇與子罕篇(3 / 3)

當地官員為這事頭痛發愁,正巧孔子師徒經過此地,便受邀去與他們的頭領談和,以平息此事,安撫百姓。孔子帶領弟子們來到山腳下,孔子請人通稟。山上的頭領得知是孔子來了,便讓人請孔子上山來談。孔子對傳話的人說:“他若是歸順了官府,下山為民,我馬上就上山。但現在他是個占山糟為寇之人,我們不能上山。”孔子堅持不肯上山,而是由負責通稟的人往返山與山腳傳話。

當時,天氣炎熱,烈日當頭,那個領叫人給孔子端了一碗山泉水喝。孔子嚴詞拒絕道:“我不喝。如今事情未談攏,他仍是個盜賊之輩。這山是他的山,我不上,這水是他的水。

歲寒知鬆柏後凋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零的。”

趣味故事:寧武子之愚寧武子經過老師孔子的推薦,到衛國做了大夫。當時,衛文公在位,政治清明,國家安定,寧武子就得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從師孔子期間的所學,全心全意地幫助國君治理國家。當時衛國人對寧武子是交口稱讚,寧武子因此而揚名衛國。

後來,衛文公離世,衛成公繼承了王位。衛成公昏聵無能,以致政治腐敗,國家陷入混亂。此時,很多朝中的大臣為阿諛討好國君的大臣絕不肯冒險去做的。

孔子對寧武子的為官處事之道,就非常地讚賞。他曾對其他弟子說:“在太平之世,寧武子表現出來的聰明智慧別人也許還能夠做得到,可身在無道的國家,卻能潛藏智慧而不露,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以等待時機,報效國家。這番苦心忠心,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呀。”寧武子應時而變的是方法,而忠誠如一的是愛國心。這正如曆經冬日風霜嚴寒洗禮之後的鬆柏,愈加顯出其難能可貴。

知者、仁者、勇者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感到疑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趣味故事:智勇“陽虎”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要去陳國,在趕往陳國的路上,途經匡城。入城之後,有人誤把孔子當成了魯國的陽虎,於是,秘密跟隨孔子師徒,到了他們住宿的旅店。隨後他又告知官府,派來兵卒,很快包圍了他們的住所。匡城的人聞訊都紛紛趕來,把旅店包圍得水泄不通。

孔子師徒勞頓一天,剛剛安頓下來,想歇歇腳,就聽到外麵嘈雜吵嚷之聲,開窗一看,樓下兵卒、百姓已經是裏三層外三層了。仔細一聽,原來是在責罵陽虎。

陽虎是魯國人,曾經攻打過匡城,因而被匡城的人記恨。孔子長相與陽虎極為相像,因此被誤認為是陽虎回來子路聽老師叫住自己,便回到老師身邊。孔子鎮定自若,對弟子們說:“假如是我們對《詩經》、《尚書》學習不精,對《禮記》、《樂經》鑽研不夠,這是我們的過錯。但我不是陽虎,別人可做的了。”說著,孔子竟輕鬆自若地唱起歌來。弟子們覺得老師講得有道理,又看到老師的從容淡定,也都被感染了,跟著老師唱起來。

匡城的人見這幾個人如此從容淡定,覺得很奇怪。後來弄清了真相,他們就撤兵離開了。一場危機就這樣化解了,其中孔子麵對危險時的從容淡定、平靜無畏和洞察形勢的大智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人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