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7日,是知青“上山下鄉”三十周年紀念日。我們班二十幾名同學坐著兩輛小旅行車,回到了旺興仁公社郭堡大隊。
馮書記聽說知青要回來,一早就在公社等候了。車還沒停穩,我們第一眼就看見了馮書記。三十年過去,如今他已經是滿頭白發,腰也彎了,但是,臉上還是洋溢著當年那燦爛的笑容。我們下車後,他拉住每位知青的手久久不肯放,好像是久別歸來的親人。
“馮書記!”安子邊喊邊衝到馮書記跟前。馮書記認出了他,一把抱住安子:“想你們啊,你還這麼瘦。”眼淚在他眼眶裏直打轉,安子的眼圈也紅了,他們互相擁抱,誰也不願分開。
“走,到我家,飯菜都準備好了,你嫂子等你們呢。”馮書記連拉帶拽地就把我們讓到了他家。
飯桌上,馮書記拿出了自己舍不得喝的西鳳酒,大嫂給我們做了當年想吃都吃不到的豆腐腦和大豆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憶起當年的事,講到激動處頻頻舉杯,講到傷心處暗自流淚。這時,馮書記如數家珍般地說著當年誰愛流眼淚、誰愛惹事、誰能幹活、誰會來事兒,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酒喝到興奮處,馮書記提議:“當年你們演的《沙家浜》,我還記憶猶新,安子、小清你們倆來一段。”安子演郭建光,小清演沙奶奶,二人來了一段《軍民魚水情》。現在再唱這一段,感覺又有別樣的一番意味。安子唱到最後一句時,把“再來看望你這革命的老媽媽”改成了“再來看望你這革命的老書記”,道出了我們和鄉親們的深厚情意。
那天的酒,從下午兩三點鍾,一直喝到半夜,奇怪的是竟沒有一個人喝醉。晚上,十幾名知青住在馮書記家,睡在裏外屋的大火炕上,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知青歲月。但是,現在個個是帶著歡聚的喜悅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上午,知青們到各小隊看望當年的老房東、好朋友。安子和翔子去看望老房東張大娘。她家老房子還在,但是,張大娘於一年前去世了。想起當年每次回鞍山,張大娘都早早起來,給我們每人做一碗黃米幹飯,再加上一勺白糖的往事,安子心裏好一陣子難過。周大叔也進城了。當年的一些年輕朋友,如今也都變成了老頭子,見麵後大家百感交集,總有說不完的心裏話。
第二天下午,我們要走了。當我們要上車的時候,馮書記哭得淚流滿麵、泣不成聲:“你們以後一定要再回來,這裏就是你們的家……”知青們也都流著淚,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旺興仁。
從那時起,我們幾乎每年“十一”後,都要回青年點一趟,大都住在馮書記家。趕上他家有農活,我們都幫著幹。後來馮書記也來過幾次鞍山,我們熱情招待了他,因為我們之間有的不僅是鄉情,更是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