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親魚繁殖和苗種培育(2 / 3)

尼羅羅非魚的親魚放養密度與繁殖力密切相關,高密度養殖勢必抑製繁殖。親魚放養密度應根據池水溶氧是否能滿足親魚的需要,還須考慮到魚卵孵化和幼苗正常耗氧的需要,也必須注意到氨氮的含量不能過高,否則,勢必因缺氧或氨的毒性導致親魚吐卵、吐苗。

不同類型的親魚池放養密度不同。溫水流水池應根據進水量來控製放養量。當進水量為每秒0.2立方米時,每平方米放親魚4.5尾,總重量約1.1千克。進水量達到每秒0.3立方米時,結合增氧措施,每平方米放親魚6尾,總重量約1.5千克。生產中,還應根據池水的溶氧量,合理確定放養量,親魚池應保證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常溫池中,如按1000立方米水體配0.6~0.7千瓦增氧機1台,出現浮頭時即開增氧機,放養密度可達5尾/平方米左右,總重量約1.25千克。如無增氧設備,要減少投放量,一般每平方米放養1~1.5尾。

早期有塑料薄膜覆蓋的靜水保溫增氧池,親魚放養密度一般不超過4尾/平方米。

(4)放養時間

溫水流水池和靜水保溫池可以在該水體中暫養魚苗,當水溫穩定在22℃左右時放養,早繁早育成大規格苗種。常溫池應在最低水溫穩定在20℃左右,並根據氣象預報在半月內無強冷空氣來臨時放養。放養要選擇天氣晴暖的日子,或采取保暖措施,防止親魚凍傷。放養時操作要小心,搬運要快。從容器中放入繁殖池時,要將容器沉入水中,任親魚自由遊出,切勿在池埂上直接往池子裏倒。

(5)飼養管理

飼養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包括及時增氧、調節水溫、施肥與投餌,以及其他日常管理。

要堅持晝夜巡池,發現親魚浮頭就開增氧機或加注新水。

如有條件,應盡量定時測定溶氧。

經常測定池水溫度,注意水溫變化。特別是溫水流水繁殖池,當早春或繁殖中後期池水由於受氣溫變化的影響,不能滿足親魚繁殖的溫度,要通過控製溫水的流量使池水溫度盡量穩定在25~30℃之間。

要做到科學施肥與投餌。溫水流水池可在緩流處設置食場,每天投喂精料1~2次,投喂量以2小時內吃完為宜。飼料種類應精、青結合,防止用單一的飼料。精飼料有菜籽餅、糠餅、麥麩、配合飼料等,最好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保證營養全麵。每天或隔天在捕苗結束後,適量投喂綠萍、嫩草或青菜葉等青飼料。其他繁殖池可施肥與投餌相結合,放養密度稀的池塘不必投喂精料,可在肥水放養的基礎上,每天每畝追糞肥25~50千克。當水質過肥、過老時,應加注新水或每畝施用10~15千克石灰改良水質。

經常測定水溫,做好飼養管理記錄,有條件的還要監測水中的溶氧、氨氮等指標。勤巡池觀察,及時清除敵害生物。經常檢查進排水口網袋是否完好,認真洗刷浮泥、雜質,溫水流水池尤應注意。同時,還應保持繁殖池環境清靜,以免親魚受驚後吐卵、吐苗。

(6)采苗

幼苗離開雌魚後,成群地在池邊遊動。隨著魚苗的生長,活動能力增強,就向池水深處活動,逐步長成為瓜子片、夏花。尼羅羅非魚在幼苗階段會互相殘食,據記載,體長1.5厘米的魚苗,已能吞食剛離開母體的幼苗。一尾體長約5.9厘米的魚種消化道內竟有幼苗13尾。因此,當水溫持續25℃左右,親魚放養10天後,堅持每天沿繁殖池四周仔細觀察是否有魚苗活動,以便及時采苗,提高獲苗率。在生產中采苗有撈苗和捕苗兩種方法。

①撈苗法:在操作時,撈苗者沿池邊水麵,左手推小網箱(80厘米*60厘米*40厘米,或稍大),使箱體呈40毅左右向外傾斜,推箱前進,將離岸較遠的魚苗攔至池邊。右手執三角抄網,緊貼池邊伸入水中向前推進3~5米,即將魚苗置於網箱內,如此反複進行。每天應撈4~8次,盡可能撈清池中魚苗。

撈苗法要求人在水中行走,每次時間較長,勞動強度較大。近幾年來,有的地方撈苗時是人在池埂上,將裝有3.5米左右長把手的三角抄網反扣在池邊水中,然後拖著抄網沿池邊前進,經過幾米遠後,便將魚苗放進定置於池邊水中的網箱之中。

網箱大小和前相同,一個池中通常裝置幾個網箱,以便隨時放苗。

撈入網箱內的魚苗逐漸增多,會造成箱內缺氧導致魚苗浮頭,這時要盡快將魚苗疏散到鄰近塘內的網箱內暫養,以免造成死亡。

撈苗時腳步應輕、緩、穩,以防將守護魚巢或在交配中的親魚踩傷。

②捕苗法:靜水池中的魚苗,可撈亦可捕,或撈捕結合。

先逐日撈苗,每10~15天網捕1次,捕出撈苗時存塘的大苗。

網捕從見苗較多時起,每5~7天用密眼網(聚乙烯平布製成)捕1~2次。捕時底綱上少帶沉子,緩慢起網,使親魚逃出,再收網。起網後先使大批魚苗遊入事先準備的網箱中,再輕快地將親魚不離水地趕出網外,最後收取少量存網魚苗。

盡量減少雌魚吐卵、吐苗的損失。

兩種采苗法相比,網捕較簡便,但如操作不熟練,動作粗重,會引起雌魚大批吐卵和魚苗損失。撈苗雖是流水池的有效措施,但勞動強度大,且難以將苗全部撈盡,大苗會殘食小苗。因此,更完善的采苗技術,尚待深入探索研究。

6.魚苗暫養

剛從繁殖池撈出的魚苗體質較弱,需暫養幾天,待苗體強壯以後再移池培育。溫水池撈出的早繁苗必須暫養到自然最低水溫17~18℃以上時,再移池培育。暫養時可利用空閑的親魚或魚種的越冬池,也可以另建暫養池。暫養池麵積不宜過大,一般在100平方米以內,早春須覆蓋保溫,或以熱水管、加熱器升溫。溫水流水池中天然餌料少,魚苗難以獲得足夠的餌料,成活率不高,一般不宜使用。

魚苗進入暫養池前要嚴格過篩,不同規格的魚苗分池暫養。魚苗進池後,每天均勻潑灑黃豆漿或蠶蛹漿2次,第三天起還須添加黃豆、豆餅、糠餅等幹粉,4~5天後則停止喂漿,每天喂幹粉4~5次,做到少量多次。如暫養池為水泥結構,魚苗放養5天後,池底沉積大量排泄物和剩餘餌料及殘渣,會發酵敗壞水質,所以每天應用虹吸管吸汙1次。

總之,魚苗下池後,要注意勤觀察,出現浮頭現象要及時注放新水或開動增氧機。發現魚病,要及時對症治療。池水轉肥後,白天從陽光直射到黃昏前後,是魚苗氣泡病發病高峰期,要加強觀察,發現後則注入新水搶救,防止造成大批魚苗死亡。

(二)苗種培育

魚苗、魚種是水產養殖的物質基礎。苗種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成活率、產量和經濟效益,充分利用適溫季節快速培育優質苗種,是尼羅羅非魚取得高產高效的重要環節。尼羅羅非魚苗種分早期苗種和中晚期苗種。

1.早期苗種培育

(1)魚池準備及苗種放養

可利用魚種塘在放養夏花前培育尼羅羅非魚苗。苗種池要向陽背風、光照充足,東西向,不漏水,底質肥而汙泥少;池底要平坦,四周有淺灘,麵積以0.5~3畝為宜,水深1.5米左右。育苗前10天左右放幹池水,每畝用60~75千克生石灰清塘,3~4天後回水70~80厘米深。

在放養魚苗前4~5天,每畝施有機肥200~300千克,做到肥水下塘,使魚苗下池後就能吃到豐盛的天然食料。

每畝放養魚苗5萬~10萬尾左右。放養時要注意水溫差,如池水溫度與運苗容器內水溫相差3℃以上時,要使兩者的水溫慢慢調至接近時才能放養。

(2)飼養管理

魚苗下塘時,如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每畝應追施有機肥150~250千克。一般每天每畝水麵施50~100千克豬糞或人糞,以維持水的肥度。當水質過肥時,則要加注新水,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左右。陰雨天不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