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時投喂黃豆漿或蠶蛹漿。投喂量視水中浮遊動物多少而定,一般每畝用黃豆1.5~2千克,磨成30~35千克漿後全池潑灑,連續5~7天。如連綿陰雨,池水不肥,可多潑施幾天。
隨著魚苗的生長,食量逐漸增大。當池內浮遊動物不能滿足魚苗采食時,應人工撈入添加,特別是當魚苗長至2厘米時,應增喂精飼料。將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粉碎成粉狀後,沿池周淺灘投喂。浮遊生物多,可少投喂;浮遊生物少時,則可多投喂些。每天投喂1~2次,數量以2小時內吃完為宜。
根據水質適時加注新水。一般當透明度低於25厘米時,就應加注新水。整個培育過程注水3~5次,每次為15厘米深左右。
要勤巡塘觀察,隨時去除敵害。發現個別體色、體質和行動異常的魚苗,就應仔細檢查,有病要對症治療。
(3)出池
當苗種長到全長5厘米時,就可牽捕出池放入大塘養殖成成魚。拉網牽捕要在魚不浮頭時進行,一般以晴天上午9時以後,下午2時以前為好。起網時帶水將魚趕入捆箱內,清除黏液、雜物,讓魚種適應後就過數分養。尼羅羅非魚與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夏花不同,在捆箱中高密度集中時,缺氧後體表迅即黏附小水泡,俗稱“發毛”,集群浮於水麵,活動呆滯,不久就死亡。即使不死,放入大塘後成活率也不高。出池規格要適當大一些,大的魚種適應性強,對提高商品規格和成活率關係很大。
2.中晚期苗種培育
當年培育的中晚期苗種,一般是供第二年養成商品魚用的魚種。魚種越冬後,能在適宜的生長期內充分生長,所以一般養成的商品魚規格大,產量高,產值大,肉味更美,更受消費者歡迎。
(1)培育池準備與苗種放養
培育池條件、清塘、施基肥,做到肥水下塘等與早期苗種培育相同。麵積以0.5~2畝為宜,稍小些,以便分批分規格飼養,也便於管理。中晚期育苗池,其前期可用來養一季商品魚,以充分發揮池塘的生產潛力。放養密度則按育成魚種的規格大小、飼養管理水平以及苗種下塘時間遲早而定。育成魚種規格小,越冬時成活率低;規格過大,勢必降低越冬池的放養密度,魚種越冬成本過高。
一般以育成4.5~5.5厘米的魚種為好。為達到這個規格,6月至8月初的魚苗,最高每畝可放養30萬尾。以後由於培育時間短放養密度逐步減小,到9月份放養量在8萬~10萬尾之間,力求年底出池時達供越冬用的魚種規格適宜。
(2)飼養管理
培育中晚期苗種時,水溫已達30℃左右,屬適宜生長溫度,因此苗種生長較快。如放養時水質肥沃、浮遊生物生長旺盛,可不必喂豆漿,從第二天開始添加少量的精飼料即可,否則先喂豆漿2~3天後,即施肥與投餌相結合培育。每萬尾苗種每天用黃豆0.5~1千克左右。精飼料可製成幹粉散撒。雨天、風稍大時,將幹粉浸泡成漿糊狀,沿池塘四周淺灘投喂,每天2~3次。風雨持續且較大時停喂。投飼量以10分鍾內吃完為度。據測試,當水溫30℃、溶氧充足的情況下,全長3.3~3.7厘米、體重0.52~0.9克的魚種,一次飽食幹飼料的量占體重0.88%~0.9%;全長4.1厘米,體重1.45克,占1.17%;全長5~5.6厘米,體重2.3~3.1克,占1.52%~1.72%。
尼羅羅非魚搶食性強,人工投喂糊狀飼料時,要特別注意投餌均勻,使苗種都能適量吃食而均衡生長。一般7月下旬以前放養的魚苗,可采取“兩頭重中間輕”的方法培養,即從魚苗下塘起就加強飼養,到全長3~3.5厘米時,可減少投飼量,控製其生長。到9月中旬前後起再適當增投飼料,以增強其體質,有利於越冬。8月下旬前後放養的魚苗,應適當稀放,經強化培育,才能達到所要求的規格。
當魚苗生長到1.5厘米時,如有條件可添喂部分瓢莎、草漿等青飼料。
飼養過程中要勤除敵害,防止水質老化並發生嚴重浮頭。必要時,要安裝增氧機增氧。
3.魚苗運輸
與其他的魚苗運輸方式一樣,羅非魚苗目前廣泛使用的是尼龍袋充氧後密封運輸,這種方式安全、省力,適用於任何一種交通工具。近距離的可以用自行車、摩托車甚至用肩挑,遠途用汽車、火車或輪船載運,更遠的可以用飛機運輸。
尼龍袋充氧密封運輸適宜於裝運魚苗和3.3厘米左右的夏花魚種,魚種鰭條硬棘在劇烈震動時往往容易戳破尼龍袋,因此最好用雙層袋,近幾年來又利用一種特製的橡皮袋裝運較大規格魚種。
常用尼龍袋的規格為70厘米*(30~40)厘米,一般盛水1/5,充氧4/5。每隻袋裝運的密度,依苗種大小、溫度高低和運輸距離而定。一般溫度低、運程短、魚體小,密度可大些;反之,則應小些。例如,當水溫25℃左右,運程20小時,可裝魚苗1萬~1.5萬尾或3.3厘米左右夏花1500~2000尾,成活率可達90%以上。
裝袋前魚苗應提前暫養於清水中,使其排出糞便。同時,將尼龍袋逐個用氣壓法檢查有無漏氣現象,發現漏氣一律不能使用。裝袋時先將少量的水裝入尼龍袋內,然後將魚苗種連同清水裝入袋內,排出袋內的空氣,插入氧氣管,慢慢充氧。
空運時氧氣不可充得過足,以防高空氣壓低導致尼龍袋爆裂,一般充至袋飽滿度為80%~90%即可。充好氣後用細繩或橡皮筋將袋口紮嚴,以免漏氣。確認無漏氣現象後再裝箱啟運。裝尼龍袋的箱通常為硬紙板箱。近年來也有用白鐵皮製的箱,這種箱硬度大,不怕水浸濕,長途運輸可多層堆放不怕擠壓,還可以反複使用。
運到目的地後,將魚連袋放入池塘中,以使袋中的水溫與放養水體水溫平衡,當水溫一致後再放苗。如果遠距離運輸,還必須使袋中的水質與放養水體的水質相一致,即將放養水體中的水逐步加入袋中,至袋中的水大部分是放養水體中的水,並讓魚苗適應一段時間後,再緩緩將苗放出。如不按上述操作規程處理,會造成苗種損失,嚴重的會引起大量死亡。
在不具備充氧條件時或苗種規格較大時,可利用農船、帆布簍等敞開容器運輸。
使用船艙,或用缸、桶、帆布簍置於船上水運。為便於換水,運魚時要隨帶出水、巴籮或塑料桶等用具。裝運時先向容器內加入70%~80%溫差不超過2℃的清水,然後放入苗種,一般每立方水體可裝運1.3~1.5厘米魚苗20萬~25萬尾,或6厘米左右的魚種30~40千克。
利用帆布簍用車運的運輸能力較大,在可通行汽車的地方,可用這種方法。容器有帆布簍、帆布長箱等。用拖拉機運輸,簍或箱以木、竹料做支架;汽車運輸可用直徑7~8厘米的毛竹做橫支承,比用鐵、木支架成本低,操作簡便。裝運時,容器內加水量為60%~70%。每輛汽車可裝帆布簍4~10個。
裝運密度如途中換水可與農船運輸量相同,否則要少裝20%~30%。拖拉機速度慢,震動大,因此裝水量和裝魚密度要比汽車少20%~30%。例如在水溫22℃時,每隻簍(80厘米*60厘米*100厘米)裝6.7厘米的冬片魚種5000尾,計34千克,經4小時運輸,途中換2次水,成活率可達90%以上。
為了提高苗種運輸成活率和增加裝運密度,在車船運輸中,可隨帶氧氣瓶直接充入氧氣,充氧或充氣時需用橡皮管連接砂濾芯棒(氣泡石),置於容器中,氣量以不翻大氣泡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