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隱居生活過了一年有餘,蘇拉去世。臨終前兩天,他大量吐血,但那天他還在撰寫回憶錄,寫完22章後才不得不擱筆。意識到死期將至的蘇拉急忙書寫遺囑,他把和第四個妻子梅泰拉所生的雙胞胎兒子和妊娠中的瓦萊婭將要分娩的兒子的將來托付給盧庫魯斯。除此之外,繼承人是誰、葬禮怎麼辦這些問題,遺囑中一概未作交代。蘇拉至死也是一個通達事理的羅馬共和國的優秀公民。
獲知蘇拉死訊後,羅馬政界在如何為蘇拉舉行葬禮的問題上分為兩派。當年(前78)的執政官是雷必達和卡圖魯斯二人,卡圖魯斯和龐培等人屬於蘇拉一派,主張在首都羅馬舉行國葬。而雷必達則以蘇拉已經沒有現任職務為由,主張葬禮應是私人式的,不同意舉行國葬。但就在這時候,全意大利的老兵開始向庫馬集中,而且就像參加凱旋式那樣,已是全副武裝。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羅馬元老院決定為蘇拉舉行國葬。
蘇拉的遺體被安置在塗滿黃金的靈床上,承載靈床的車由8頭牛拉著緩緩前行,從庫馬沿海岸到泰拉契那後北上,從那裏沿阿皮亞大道向羅馬行進。走在靈車前為先導的是一隊軍樂手,靈車後是沉默的老兵們長長的隊伍。有些老兵是等在送葬路線的途中加入送喪隊伍的,因此越接近羅馬,隊列就越長。而且這些老兵還不是簡單地排隊了事,而是按他們當初在蘇拉手下時的編隊排列,完全就像軍團行軍打仗一樣。所不同的隻有一點--走在隊伍前麵的,不再是活著的蘇拉。
進入羅馬城門後,軍團旗、大隊旗、中隊旗全部整齊地舉了起來。根據羅馬的習俗,對逝者感恩的人們和各市、鎮、村以及行省贈送的黃金冠達2000個之多,也加入了送葬隊伍。軍旗生輝,金冠耀眼,使原本嚴整肅穆的送葬隊伍又增加了華麗的色彩。送葬隊伍以最高神祇官為首的祭司們和女祭司為先導,到達羅馬廣場。全體元老院議員都在那裏肅穆等待,兩位執政官站在議員們的最前麵。
頌揚逝者豐功偉績的悼詞由誰所致,曆史學家阿皮亞努斯和普魯塔克都沒有記載流傳下來。一般是由與逝者有最親密關係的直係親屬來致悼詞,但蘇拉的兒子尚未成年,大約是其他什麼人代為執行這個任務的吧!
致詞儀式完成後,元老院議員中的身強力壯者用肩膀扛起蘇拉的遺體,送葬隊伍離開羅馬廣場,走出環繞著城市的圍牆,向馬爾斯廣場行進,樂隊在此期間一直不停地吹奏哀樂。
在羅馬人供奉戰神馬爾斯的廣場舉行的國葬,吸引了很多市民,其中一部分人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前來送行,其他人則隻是好奇。蘇拉的骨灰埋葬在安葬曆代帝王的馬爾斯廣場中央墓地。蘇拉臨終前,對葬禮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僅僅對下葬的方式提出了要求。
在當時的羅馬,火葬還是很稀罕的事,科爾涅利烏斯家門的傳統是將遺體直接土葬。但蘇拉的這個願望難以滿足。元老院諸公難以忘懷馬略被掘墓揚屍之事,擔心蘇拉的遺體不知何時會遭到什麼樣的褻瀆,因此不同意直接土葬。因此,蘇拉的遺體是先火化,然後將骨灰下葬。望著蘇拉遺體燃燒的火舌,此時不管是仰慕蘇拉的人,還是仇視蘇拉的人,想法都是一致的--下葬方法是正確的,國葬禮儀是壯觀的,前所未有的。蘇拉直到死後都是一個幸運的男人。
在蘇拉的墓碑上,雕刻著蘇拉自己在生前即已定下的碑文:對朋友來說,沒有比蘇拉更好的人;對敵人來說,沒有比蘇拉更惡的人。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蘇拉都在調侃世人,真是個玩世不恭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