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龐培時代(公元前78—公元前63)(1)(2 / 3)

就在那個場合,蘇拉半開玩笑地送給這位年輕的凱旋將軍一個尊稱--“馬格努斯”,而此前使用這個尊稱的隻有亞曆山大大帝一人。被後世人們意譯為“大帝”的那個詞,即源於拉丁語的“馬格努斯”。蘇拉生前,龐培一直未敢使用這個尊稱,蘇拉去世後又過了一段時間,龐培才開始使用“龐培·馬格努斯”作為自己的簽名。雖說當時蘇拉是開龐培的玩笑,但也說明蘇拉對龐培還是極為賞識的。

和反蘇拉派相比,蘇拉體係中的確人才濟濟,他們要想讓“蘇拉體製”堅如磐石,在當時也是能夠做到的。然而,“蘇拉體製”還是走向了崩潰,而崩潰的主要推手,正是蘇拉門下的這些英雄才俊。

如同要證明反蘇拉派人才不濟似的,蘇拉死後不到一年,發生了一起反對派對“蘇拉體製”的攻擊,但就像線香花火一樣,剛一點著就銷聲匿跡了。然而,這次不成功的攻擊,卻成為“蘇拉體製”崩潰的“前哨戰”。

公元前77年,卸任執政官的雷必達,被派到“阿爾卑斯山以西高盧”即南法行省擔任總督。在執政官任上,雷必達提出了一項議案但被否決了。他就借當總督的機會,試圖靠武力來實現自己的想法。他被否決的議案有四項內容:

一、將被蘇拉整肅的所有犧牲者已被國家沒收的土地還給原主人。二、召回被蘇拉流放國外的人士。三、恢複對貧民階級的福利政策,讓《小麥法》重新生效。四、恢複護民官的權威和權力。由於蘇拉屍骨未寒,而且當年度的另一執政官也發表了強硬的反對其議案的演說,雷必達的議案被公民大會否決。雷必達心中不服,就想靠武力來轉變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利地位,他在去行省赴任途中,順便在意大利中部開始組建規模超過行省總督指揮權限的軍隊。說起來他組建的軍隊還算是羅馬的正規軍,現在這支軍隊站在了反蘇拉的立場上,於是,以前因反對蘇拉而獲罪、被剝奪了土地和羅馬公民權的人們紛紛投靠到雷必達麾下。

元老院得悉這一事件後,擔心在意大利爆發內戰,迅速通過了“關於共和國防衛的元老院最終勸告”。因為隻有發布了這種形式的“緊急狀態宣言”,執政官才能承擔起用武力鎮壓的義務。

在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魯裏亞地區(現在的托斯卡納地區)發生的兩軍衝突,簡單一戰即分出勝負。執政官卡圖魯斯將軍隊的指揮權委托給龐培,在龐培的果敢速攻戰法麵前,雷必達的軍隊不堪一擊。被打敗的雷必達逃到撒丁島,並很快病死在那裏。雷必達的副將布魯圖被龐培軍抓獲,依龐培之命被處死。後世暗殺愷撒的主謀布魯圖7歲喪父,其父就是這個被龐培處死的布魯圖。雷必達軍的殘餘部分逃到了西班牙,與在當地舉起反“蘇拉體製”旗幟的塞多留會合。

雷必達的反叛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鎮壓下去了。但由此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在共和羅馬,一旦確立了軍團總司令、向其授予指揮權後,軍團在戰場上的一切行動都由總司令決定,也就是說,統率軍隊的總司令具有“絕對指揮權”。而有資格統率軍團以上規模的軍隊並獲得“絕對指揮權”的,隻有執政官和法務官或者是擔任過執政官、法務官的人員。而蘇拉在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時,進一步明確了執政官和法務官的最低任職年齡分別為42歲和39歲。在內戰這種非常時期嶄露頭角的龐培,隻有二十幾歲,且完全沒有在羅馬政界的任職經曆,就連羅馬上流社會“良家子弟”仕途必經之路的財務檢察官、按察官這種較低級別官吏的任職經曆都沒有。但由於當時元老院階級中尚無軍事才能超越龐培的人才,不得不授予龐培實質上的軍事指揮權。這個問題在鎮壓雷必達叛亂時尚未表麵化。因為名義上的“絕對指揮權”

授予了執政官卡圖魯斯,實際上的軍事指揮權由龐培行使。由於龐培隻有29歲,他名義上的職務,隻是最高司令官卡圖魯斯的幕僚。根據最高司令官的授權指揮作戰,作為一種變通措施,在較短時間能解決問題的戰役中使用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戰事拖長,就不能再采用這種名實不符的做法了。

雷必達殘部跑到西班牙後,與在西班牙行省豎起反羅馬旗幟的塞多留會合,使塞多留的實力大為增強。羅馬元老院對此不能置之不理。蘇拉在世時,即已派出梅特魯斯·皮烏斯率軍去鎮壓。但是,梅特魯斯·皮烏斯率領的羅馬軍被塞多留的“遊擊戰法”搞得無計可施,西班牙戰事處於變幻莫測的狀態。元老院認為必須給予實質上的增援才行,但是從現有的39歲以上、擔任過法務官職務和42歲以上、擔任過執政官職務的人選中很難找出值得信賴、可以授予“絕對指揮權”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