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鬥士出租的準確價格不詳,但應該是比較高的。西塞羅的一個好朋友、同樣也是當時知名的學問家阿提科斯就在加普亞經營角鬥士訓練營。阿提科斯是個精明人,他參與的文化活動姑且不論,如果是經濟活動,他隻染指那些在經濟上可行的項目。由此可見這是個賺錢的生意。其實經營角鬥士訓練營與經營其他正規的行業沒有什麼區別,就像西班牙人喜愛鬥牛、美國人癡迷拳擊一樣,羅馬人大概是繼承了伊特魯裏亞民族的傳統,熱衷於角鬥比賽。
就在加普亞的角鬥士訓練營裏,有一個按拉丁語發音叫“斯巴達克斯”的角鬥士,他是出生於色雷斯的奴隸。色雷斯南與希臘的馬其頓接壤,東臨黑海,羅馬的霸權那時還未到達那裏。馬其頓變為羅馬的行省後,羅馬要承擔馬其頓北方防衛的義務。在那一帶,時常有未開化民族從難以生存的地方向容易生存的地方遷徙的情況,那些民族與試圖阻擋他們的羅馬軍之間屢屢爆發衝突。斯巴達克斯就是在這類武裝衝突中戰敗被俘的。
傳說中說斯巴達克斯是色雷斯王子,這不大可能。由於色雷斯地區那時尚未統一,他最多也就是眾多部落中某個部落酋長的兒子而已。盡管不是王子,但斯巴達克斯的確是個具有領導素質的男人。
以斯巴達克斯為首的74名角鬥士突然從訓練營集體脫逃,開始了曆史上有名的“斯巴達克斯之亂”。被強迫生存在死亡邊緣上的這群奴隸發動的起義,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段插曲,引起了現代人強烈的興趣。以斯巴達克斯起義為主題的小說和電影都很有名。《斯巴達克斯》這部電影,主角斯巴達克斯由柯克·道格拉斯飾演,討伐斯巴達克斯的羅馬軍隊指揮官克拉蘇由勞倫斯·奧利弗飾演。這部電影不太忠於史實,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並且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對史實進行詮釋。片中的反麵角色自然是由勞倫斯·奧利弗飾演的克拉蘇。這部電影自然能給觀眾帶來愉悅,但曆史細節的錯誤相當描繪角鬥士鬥豹子的馬賽克多。例如當時僅有27歲、不可能成為元老院議員的尤裏烏斯·愷撒卻端坐在元老院議員的座位上。更可笑的是由查爾斯·羅頓飾演的每每與克拉蘇對立、同情斯巴達克斯的元老院長老議員的名字,居然叫格拉古。
格拉古兄弟年紀輕輕即已辭世,並未留下子嗣。二人去世後,格拉古家即已絕後。現代歐美人在想要把羅馬人描繪成對被殘害的人如何具有同情心時,特別愛把格拉古這個名字拿出來,格拉古成了古羅馬好人的代名詞。這確實比較有趣,格拉古兄弟年紀輕輕即遭橫死,卻能名傳後世,與人們的同情心不無關係。
公元前73年,從加普亞的角鬥士訓練營集體逃出的斯巴達克斯等74名隸,攜帶著訓練營的武器逃進了龐貝城後麵的維蘇威火山。維蘇威火山發生毀滅龐貝城的那場大噴發是在150年之後。當時的維蘇威火山還沒有成為後來那樣的禿山,山頂一帶林木蔥蔥,適合隱蔽與防守。在維蘇威火山據守的奴隸角鬥士的首領,自然是色雷斯人斯巴達克斯,相當於副頭領的,是高盧人克裏克斯和奧諾馬烏斯。74人中以日耳曼人居多。盡管來自不同種族,但都是些經受過長期角鬥訓練的男子漢,拿起武器,可以以一當百。他們開始成群結隊地下山來,到附近的莊園去掠奪財物。羅馬政府一開始並未對斯巴達克斯率領的奴隸起義予以足夠的重視,隻是派出了不足3000人的討伐隊去平定起義,結果是輕而易舉地敗給了斯巴達克斯。角鬥士們戰勝羅馬正規軍的消息,在傳到元老院之前已經傳至四麵八方。維蘇威火山南麵廣闊的坎帕尼亞地區,散布著很多大的農莊,在那裏勞動的奴隸們扔掉鋤頭和鐵鍬,紛紛投奔維蘇威火山。
這回羅馬政府不能不當真了,派出了執政官率領的兩個軍團鎮壓奴隸起義。然而還是敗給了斯巴達克斯。好不容易逃回來的幾個士兵帶回來了兩個軍團幾乎全部被殲滅的慘痛消息。斯巴達克斯們還逼著被俘的羅馬士兵像奴隸們那樣舉行角鬥比賽,以作為對羅馬人的報複。
兩次戰勝羅馬軍的斯巴達克斯在意大利南部名聲大噪,投奔起義軍的已不再局限於從農莊跑出來的奴隸,還包括很多像奴隸一樣日複一日地勞動卻得不到溫飽的下層農民。起義第二年即公元前72年春,起義軍聲勢浩大,據說達7萬人的規模。斯巴達克斯和克裏克斯可以兵分兩路對付羅馬軍了。隊伍規模的擴大本來是對起義軍有利的好事,但如果指揮係統不能統一,部隊規模大反而會帶來一些不利因素。斯巴達克斯並不想對抗羅馬、征服意大利,他希望能夠向北越過阿爾卑斯山回歸故鄉,但克裏克斯滿足於掠奪富饒的南意大利。兩人之間的爭執日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