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無論是怎樣的軍事天才,率領一支戰鬥力不足的軍隊總是會有缺失,主要是沒有餘力去做政治、外交等方麵的努力,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兩軍交戰,如能給予對方“無形的壓力”,可抵得上千軍萬馬。
無論從財政能力,還是從專製君主對國家的控製能力,東方這些國家的君主們征集10萬大軍不是什麼問題。但如果龐培能像在肅清海盜之戰時統率20個軍團的大軍,對這些東方的君主們就會構成“無形的壓力”。現在龐培隻有肅清海盜時的一半兵力,即10個軍團,但還是比盧庫魯斯當時的兵力多了一倍。而且,和盧庫魯斯相比,龐培能夠選擇的戰略幅度也更為寬闊。在能力上,龐培不說遠在盧庫魯斯之上,但至少他能夠更為自如地駕馭和利用這種“幅度”。
能力超群的人,做事會瞻前顧後,統籌安排,能夠讓前一階段所做的事情,成為後來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鋪墊和出發點。
龐培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肅清了地中海的海盜,這期間俘虜了2萬多名海盜。按一般的做法,會把他們押到奴隸市場賣掉。然而龐培沒有這樣做,他了解到,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是由於東方國家的紛爭內亂致使失去家園才投身海盜職業的。
龐培不僅恢複了這些人的自由,還給了他們土地。當時的小亞細亞,不像西班牙、法蘭西那樣尚未開發,而是已形成村、鎮的布局,但由於諸王之間的爭鬥不斷,戰火頻仍,很多村鎮已經無人化。龐培把這些原來的海盜移到這些無人化的村鎮落戶,但特意關照一點,即一定是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因為希臘裔居民已經在沿海地區定居,如果這些原海盜移住附近,會招致希臘裔居民的反對。龐培還把原海盜落戶的其中一個小鎮,取名為“龐培小鎮”。
安排好這些原海盜們的生計之後,馬上就到了公元前66年夏,迎來40歲的龐培此刻已沒有後顧之憂,他指揮的東方之戰正式開始,史稱“第三次米特拉達梯戰爭”。
為了攻擊被盧庫魯斯打跑又回到本都的米特拉達梯,龐培率軍從小亞細亞北上,向黑海沿岸的本都進軍。米特拉達梯沒想到龐培這麼快就發動攻勢,急忙征召了3.3萬名士兵出戰,被龐培輕而易舉地就打敗了。老奸巨猾的米特拉達梯隻好又使出成功對付盧庫魯斯的老辦法,即逃往東方的山嶽地帶,使追討他的羅馬軍隊疲於奔命卻一無所獲,最終總司令頂不住士兵們的壓力不得不撤兵回到西方。米特拉達梯期望這一招在對付龐培這個新對手時也能奏效,但龐培不上他的當,並沒有窮追不舍,而是積極地開展了外交戰。
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一而再、再而三地敗給羅馬軍後仍能東山再起,不是米特拉達梯自身能力有多強,關鍵在於他與亞美尼亞國王之間的同盟關係。
盧庫魯斯當時也意識到了破壞本都與亞美尼亞同盟關係的重要性,而且他也知道,如果亞美尼亞發生內亂或者亞美尼亞東鄰的帕提亞王國(也譯成“安息王國”)有什麼動向,都可能成為導致本都與亞美尼亞聯盟解體的機會。
實際上盧庫魯斯在東征到裏海的時候,曾經提出與帕提亞王國結盟的意向。但是,不管盧庫魯斯怎麼能打勝仗,畢竟說起來隻有3萬人馬,不足為帕提亞國王所動。如果是現代,遇上這種殺敵10萬,己方隻犧牲5人的前所未聞的戰績,可以立即把戰爭全過程的錄像送到帕提亞的王宮內一睹為快,可那個時候做不到。既然不是親眼所見,口耳相傳的衝擊力、震撼力就差了很多。
有鑒於此,在得知米特拉達梯也在爭取與帕提亞結盟的消息後,龐培抓緊與帕提亞國王談判結盟事宜,他把自己的軍事實力描述為“兩倍於盧庫魯斯的作戰能力”。
龐培向帕提亞王國提出的結盟內容,和以前盧庫魯斯的提法相同。主要是以下兩條:
一、羅馬公民和元老院承認帕提亞王國在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的領土主權不可侵犯。
二、以幼發拉底河為邊界,劃定帕提亞和羅馬兩國霸權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