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龐培時代(公元前78—公元前63)(10)(3 / 3)

必須正視的一個事實是,我們羅馬把亞洲(羅馬人所說的亞洲指小亞細亞和近東、中東地區)從無休止的戰爭和內亂中解救了出來。不應該抱怨說羅馬人把亞洲人犧牲的部分財富,當做維持羅馬霸權體製的費用。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亞洲人的這種犧牲,是為了保持這個地區持久和平所必需的經費支出。

公元前61年元老院在羅馬為龐培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凱旋式過程中也有士兵們高舉宣示龐培業績大牌子的這一幕,若幹個大牌子上,記錄了龐培自公元前66年至公元前63年期間為羅馬成就霸業所建立的功績:

一、在從黑海到裏海,以至紅海的全部地區,確立了羅馬的霸主地位。

二、把1200萬人口納入羅馬霸權的統治之下。

三、把1538個城市列入羅馬的管轄範圍。

四、羅馬的國庫收入和以前相比翻了一番。龐培自己上繳國庫的貨幣形態的戰利品高達2億阿斯。

五、分配給龐培手下的士兵們的報酬總計為2900萬阿斯。六、與埃及、帕提亞、亞美尼亞等國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以保證與之相鄰的羅馬行省的邊境安全。

以上這些成績,絕非勝者的誇張之詞。43歲的龐培取得的上述成績,對羅馬的確是居功至偉,他所使用的“馬格努斯”(意為“偉大的”)這個尊稱,不再是徒有其名,這回真的是實至名歸。在公元前1世紀60年代,羅馬最有名氣的人物,也是地中海世界所有民族在內最有名氣的人物,非龐培莫屬。

龐培自己也在增強“馬格努斯”的自我意識。平定東方之後,在返回羅馬途中,龐培經停羅得島,專程去探望了臥病在家的著名哲學家波希多尼。這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舉動與當年亞曆山大大帝拜訪哲學家第歐根尼十分相仿。公元前1世紀的“大帝”--龐培,把被地中海波濤滌蕩的所有地方,統統變成了羅馬的行省或同盟國。在這個時期,地中海實際上已成為羅馬的“內海”。

熟知從希臘到文藝複興時期曆史的文化史家布克哈特在他的代表作《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化》中,有一卷題為“關於世界史的思考”,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曆史有時候會突然聚焦到某一個人物身上,並按照這個人物指示的方向行進。普遍與特殊、靜止與變動,被集成為這個偉大的個人的人格特征。國家、宗教、文化和社會危機,全部體現於他們的存在。

……

危機時期,現存的事物與新生的事物的矛盾與融合,在這些偉大的個人身上達到頂點。這些偉人們的存在,是世界史的一個謎。

公元前63年平定東方後的龐培,年僅43歲,從年齡上看,此後可以對他有更多的期待。

龐培所具備的,不僅僅是正值壯年的身體,他具備了應該有的一切--政治能力、軍事能力,以及民眾對他的支持。如果說,在當時的羅馬人當中,找出一個符合布克哈特所定義的“某一個人物”、“偉大的個人”的人,沒有誰比龐培更合適,至少在能夠看到的人物中,除了龐培沒有第二人。而且,當時的羅馬尚未從“迷失”狀態中走出來,還需要繼續變革,克服漢尼拔所形容的“內髒疾患”,以適應身體的正常生長,的確需要偉大的人物發揮重要作用。

盡管如此,“偉大的龐培”(龐培·馬格努斯)還是沒能成為布克哈特所定義的“某一個人物”。羅馬史上的“偉大的個人”不是龐培,而是其他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