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附錄:北大人物誌(1)(1 / 3)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澹靜老人,安徽壽縣人。清末名相。鹹豐九年(1859年)中狀元。1876年,任光緒帝師。1895年,列名北京強學會。1898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身份主持創辦、管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被稱為北京大學曆史上的第一任校長。後任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資政院總裁等職。

【張百熙】(1847—1907)字登秋,一作冶秋,號潛齋,湖南長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先後任翰林院編修、山東學政、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戶部尚書、郵傳部尚書等職。為官三十餘年,積極主張變法自強,直言進諫。1902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性的貢獻。

【張亨嘉】(1847—1911)字燮鈞,一字鐵君,福建侯官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選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先後典試廣西,提督湖南、浙江學政。一生治學,務求實用。1904年1月至1906年2月,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崇。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風行全國,有“可憐一卷茶花女,蕩盡支那遊子腸”之譽。

曾任北京大學講席,推崇古文,反對白話文。著譯頗豐,翻譯世界名著四十餘種,詩文集有《畏廬詩存》、《畏廬文集》、《畏廬漫錄》、《韓柳文研究法》等。【嚴複】(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複,字幾道,福建侯官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是近代中國係統介紹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製度的第一人。首倡“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影響至今。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辦。

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後任首任校長。辛亥革命後,思想趨於保守。其著作編入《侯官嚴氏叢刊》、《嚴幾道詩文抄》,代表性譯著有《天演論》、《原富》、《群學肆言》等。

【辜鴻銘】(1857—1928)字湯生,字鴻銘,出生於馬來西亞威爾斯王子島(今稱檳城)。中國近現代著名國學大師。精通多種語言。擔任張之洞外交顧問秘書二十餘年,曾任清末外交部侍郎。辛亥革命後,仍留辮不去,直至去世。1915年開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曾翻譯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大學》),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中國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義》)等書,向西方介紹和宣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影響頗大。【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1905年參加同盟會,宣傳民主思想,鼓動革命,倡導教育。1912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思想,影響甚巨。是北京大學曆史上最著名的校長。1927年任南京政府大學院院長,後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戰時期病逝於香港。主要著述有《哲學大綱》、《倫理學原理》、《石頭記索引》、《孑民先生言行錄》等。

【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乾生,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學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人之一。清末秀才。1915年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倡導新文化運動。

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文科學長。1919年積極發動並領導了“五四”運動,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1年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被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局書記。後曆任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1927年被撤銷總書記職務。1929年被開除出黨。1942年病故於四川江津。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