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
1920年秋到1926年夏,曾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中國小說史。投身並領導“五四”新文化運動,創辦多種文學刊物與多個文學團體。曾為北大設計校徽,讚譽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被毛澤東稱為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一生著譯甚豐,以雜文、小說、散文成就最大,享譽世界文壇。有多種版本《魯迅全集》、《魯迅選集》刊行於世,並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傳播世界。
【章士釗】(1881—1973)字行嚴,號青桐、秋桐、孤桐等,湖南長沙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學者。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後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12年10月1日~12月27日)。1914年創辦《甲寅》周刊。後任教育總長、司法總長、上海法政學院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著有《柳文旨要》、《甲寅雜誌存稿》、《長沙章氏叢稿》等。
【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無咎,號凡將齋主人,浙江寧波人。近代著名學者、金石學家。1917年開始在北京大學任教。1934年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49年後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畢生致力於金石學的研究,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者和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國金石學概要》、《凡將齋金石叢稿》、《漢石經集存》、《石鼓為秦刻石考》等。
【馬寅初】(1882—1982)又名元善,原籍浙江嵊縣,生於紹興。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1906年畢業於北洋大學。後赴美留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曆任經濟係教授、係主任、教務長等職。1927年後,曆任中央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蘇州東吳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教授。抗戰期間,要求實行民主政治,反對獨裁統治。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名譽校長等職。1957年因發表《新人口論》等文章而遭到錯誤批判。畢生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科學、人口科學學科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主要論著有《經濟學概論》、《通貨新論》、《馬寅初經濟論文選集》、《馬寅初全集》等。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亦作君墨,後更名尹默,祖籍浙江吳興,生於陝西漢陰。著名學者、書法家、詩人。1913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任教長達十六年之久。五四運動時期,曾為《新青年》六大編輯之一,為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先行者。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委員等。著有《秋明集》、《秋明室雜詩》、《曆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二王書法管窺》等,另有《沈尹默書法集》等多種墨跡版本刊行。
【熊十力】(1884—1968)原名繼智、升恒,字子真,晚年稱漆園老人,湖北黃岡人。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最富原創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無所依傍的怪傑。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和護法運動。後入南京支那內學院研究佛學。1922年至50年代末在北京大學任教,晚年定居上海。新中國成立後以“特別邀請人士”身份參加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學貫古今,融會中西,創立“新唯識論”。重要著作有《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佛家名相通釋》、《原儒》等。
【邵飄萍】(1884—1926)原名振青,筆名飄萍。中國新聞事業的先驅者之一,浙江金華人。清末秀才。先後任《申報》、《時報》、《時事新報》等報主筆。1918年10月獨資創辦《京報》,同時受聘為北京大學新聞研究學會導師。五四運動爆發前夜,在北大發表演說,呼籲學生“救亡圖存,奮起抗爭”。1926年被張作霖以“宣傳赤化”罪名殺害。著有《新聞學總論》、《實際應用新聞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