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盒,曾改名“光漢”,江蘇儀征人。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史家、經學家。出身經學世家。早年從事民主革命,幾經反複。1917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與黃侃、朱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刊行《國故月刊》,任總編輯,成為國粹派代表人物。治學嚴謹,著述弘富,與章太炎齊名,時人稱為“二叔”(章枚叔、劉申叔)。其著述經弟子、友人整理,輯成《劉申叔先生遺書》。
【馬敘倫】(1884—1970)字彝初,號石翁、石屋老人,浙江餘杭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同盟會會員。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任教。“五四”運動時,任北京大學教職員會書記,熱情支持學生愛國運動。
此後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積極從事民主愛國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職。著有《石屋餘潘》、《石屋續溶》、《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等。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裾壽,後改名槐樹,字啟明、起孟,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魯迅之二弟。著名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係主任。倡導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文學。“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後任日偽政權的國府委員等職,抗戰勝利後因漢奸罪被監禁在南京。新中國成立後,居家從事翻譯與寫作。一生著述甚豐,作品集達五十餘種,有《自己的園地》、《知堂文集》、《苦茶隨筆》、《風雨談》,譯文《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盂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清末秀才。1908年赴美留學,師從杜威攻讀哲學和教育學。1917年,獲哲學及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191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育係教授,此後在北大工作二十餘年。1964年病逝於台北。在蔡元培任校長期間,蔣長期擔任總務長,三度代理校長。1930年正式擔任北大校長,先後主持校政十七年,是北大曆屆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侃】(1886—1935)原名喬馨,後更名侃,字季剛,湖北蘄春人。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著名學者,與章太炎並稱“國學大師”,被譽為“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1914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詞章、訓詁及經史之學。後曆任東南大學、山西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等大學教授。推崇傳統學術,反對白話文。言行怪僻,處世尚氣節。治學勤奮,所治文字、訓詁、聲韻之學多有創見,自成一家。著作甚豐,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日知錄校記》等。
【秉誌】(1886—1965)原名翟秉誌,河南開封人,滿族。著名動物學家,中國近現代生物學的一代宗師。清末舉人。1908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191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至1922年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為東南大學)教授並創辦我國第一個生物係。1948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後為生物學部)學部委員,並被選為常委。
【沈兼士】(1886—1947)一名堅士,浙江吳興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學“國史編纂處”編纂員。後改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與兄士遠、尹默同任教北大,合稱“三沈”。1922年,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成立,任主任。1929年起在輔仁大學任職,是輔仁大學的創始人之一。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後,與同仁在北平組織“炎社”,提倡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後,任平津區教育善後複員特派員。主要論著有《段硯齋雜文》、《文字形義學》、《沈兼士學術論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