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附錄:北大人物誌(2)(2 / 3)

1938年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1946年至1949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去台灣。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宣傳民主、科學,倡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言必有征”的治學方法。主要著述有《嚐試集》、《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等。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改名劉複,字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著名語言學家、作家。1917年起,曆任北京大學預科教授、《新青年》編輯,是當時北京大學著名的進步教授之一。1925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

1931年後任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教授兼研究所文史部主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特約研究員等職。長期致力於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對我國實驗語音學的建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主要論著有《中國文法通論》、《中國文法講話》、《四聲實驗錄》等。

【周炳琳】(1892—1963)字枚蓀,浙江黃岩人。畢業於北京大學,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和副秘書長、北京大學校友會會長等,解放後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等。

【張申府】(1893—1986),原名張崧年,河北獻縣人。張岱年之胞兄。

哲學家,社會活動家。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最早把羅素哲學引進中國的人。是周恩來、朱德的入黨介紹人。1925年退黨。抗戰期問參與組建民主同盟。新中國成立後由周恩來安排,任北京圖書館研究員。晚年任全國政協委員。逝世後,《人民日報》訃告稱其為“黨的老朋友”。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原籍湖北黃梅,生於甘肅渭源。著名的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是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1922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曆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31年起長期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1947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後一直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主要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論稿》、《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等。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筆名漱溟,祖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著名的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早年從事民主革命活動。1917年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同時進行比較文化研究。20年代末開始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時期,曾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等多個民主社團,積極響應抗戰,並任《光明報》社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等職。對以儒學、佛學為代表的東方哲學和東方文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代宗師。主要著作有《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鄉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等。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中國曆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古史辨”學派的創建人,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史學家。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曆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雲南大學、中央大學、複旦大學等校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著述宏富,主要論著有《古史辨》、《崔東壁遺書》、《漢代學術史略》等。主持過《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

【馬廉】(1893—1935)字隅卿,浙江寧波人,學者、古小說戲曲版本學家。曾任北平孔德學校總務長,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繼魯迅之後,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1935年2月19日在北京大學講台上因腦溢血昏倒,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國小說史》、《錄鬼簿新校注》、《不登大雅文庫書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