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現代,在建國初期,一代偉人毛主席,麵對美國咄咄逼人之勢,毫不畏懼,輕視美國的原子彈,一直認為不過是帝國主義的紙老虎。
毛主席說,真正起到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民群眾,而不是單純依靠一兩件新式武器。
的的確確是這樣的,沒有親自經曆慘烈戰爭的人,是不會真正體會這句話的。
他老人家這樣說,的確是經過戰爭烈火中總結出的精辟之論。
袁紹軍在官渡浴血纏鬥幾個月,不僅沒能攻下曹操的前沿陣地,打敗曹操,而且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損失甚重。
消息傳出,各路諸侯對於曹操的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贏得輿論一片稱頌聲。
更是被一些時下文人譽為戰事奇跡,政治作用不容低估。
而袁紹軍久戰未勝,袁紹軍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
袁紹軍兵認識到,曹操遠遠比公孫瓚難對付多了,
袁紹軍幾乎已經可以確定,曹操絕對是一塊異常難啃的硬骨頭。
肉沒吃著,反而失去了滿口的尖牙。
袁軍不分愚笨,都可以預料到,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曹操的戰爭。士氣及其低迷。
反之,曹軍士氣高漲。
曹軍在與袁紹會戰驚心動魄的幾個月當中,
全軍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袁紹的進攻,
全軍“縱使戰到一兵一卒,亦絕不終止抵抗。”
這是中原之地曆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中原黎民百姓更加對曹操部隊,依靠感和歸屬感增強。
中原百姓,遍觀各地諸侯,隻有曹丞相以實際行動,抗擊強敵,匡扶漢室,拯救黎民百姓。
全軍上下決心以全麵的犧牲來麵對曆史危機的挑戰。
當時曹軍分發各地局勢的聲明告示,可以說是對於這場營寨會戰的過程與意義,做出最好的曆史見證與結論。
告示寫道:“各地兵士及百姓,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驚天地,泣鬼神,實足以昭示我中原華夏之壯烈精神;百姓冒矢石,無用驅役,自發運送糧草,源源不斷;如此義舉,前線兵士,甚為所動,感激涕零,非文字可以言表,有此後盾,何以不能安天下,奠定我大漢複興之基礎。”
告示分貼各地,百姓不分老幼,聞之前線抗擊袁紹事跡,無不下淚,民心大振。
自發上前線者,源源不斷,前線兵士軍心凝聚,可以說是鐵板一塊。
曹操與全體軍民的共同結論是,雖然作戰暫時困難,
但是全體軍民決心以更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勝利絕對是我們的,而且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