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操自提大兵往汝南來迎劉備。
不說曹操回軍迎戰劉備,單說李海峰(荀攸)和曹洪屯兵河上。
曹洪見所留兵少,隻有六萬之兵,不足禦敵,放心不下,於是來會李海峰(荀攸)、許攸等眾將商議。
曹洪入問李海峰(荀攸)道:“丞相大軍遠離此地,現今兵少將寡,軍師認為我們下一步如何應對,如何防守,以待丞相回兵。”
李海峰(荀攸)笑了笑,沒有立即回答,問曹洪道:“將軍之意若何?”
曹洪道:“我軍雖勝但兵少,袁紹雖敗,但十倍於我,不如堅守河上,憑險據守,方為上策。”
李海峰(荀攸)搖搖頭說:“袁紹雖敗,審配又有計謀,丞相回軍,大軍進退,袁軍豈能不探聽動向。若我軍固守,靜守以拒敵,倘若敵軍看出破綻,乘勢四麵來攻,我軍兵少,僅憑一河之險,實難拒敵。假如袁紹聯合劉備,前後夾擊,局勢未可知也。”
許攸在一旁聽了,不住點頭,內心揣測李海峰(荀攸)的想法和戰術。
曹洪迷然道:“軍師之意,我們如何打算方為上策?”
李海峰(荀攸)站起身來,說道:“別無他法,隻有繼續進攻袁紹!”
聞聽此言,連素來不懼強敵的曹洪驚訝的嘴都合不攏了,張口結舌道:“什麼,僅憑我們區區所留守的數萬之兵,防守都毫無勝算,怎麼進攻袁紹的幾十萬大軍?”
曹洪的思維一下子短路了,簡直懷疑李海峰(荀攸)在開玩笑········
李海峰(荀攸)可不是說笑意氣用事,更不是開玩笑,究竟如何能在這五十天確保萬無一失,而且還能在對袁紹作戰方麵有一定的進展,加速華夏的統一進程,他早就深思熟慮做了打算。
現在形勢非常有利,袁紹屢敗,方寸大亂,審配有謀而遲,袁兵新敗畏敵如虎,心裏留下陰影,還沒休整過來。
依據當前形勢,李海峰(荀攸)進而規劃出了一個大膽的、不合常規的險中求勝的作戰方案······
李海峰(荀攸)詳細的介紹了自己的想法和戰術,不僅曹洪、曹純,韓浩、史渙,張郃,高覽等武將,連智多星許攸都不由的連連讚歎。
史渙畢竟擔心,說道:“軍師,恕我直言,丞相讓我們固守,我們何必冒險進攻,做此畫蛇添足之舉,如若不勝,反而不美。”
李海峰(荀攸)麵色凝重的說道:“不然,人生如白駒過隙,不過幾十春秋,趁我們壯年之時,進我們綿薄之力,統一華夏,造福後代千秋,此乃我等誌士之責任也!”
眾人皆壯之。
卻說曹洪依照李海峰(荀攸)的計策,領兵三萬餘眾,以曹純為前鋒,自己為中軍,史渙為後應,打著曹操的旗號,浩浩蕩蕩,詐稱二十萬,於路虛張聲勢,耀武揚威,緩慢進發,來攻冀州。
卻說袁紹兵敗,在冀州養病,自思報仇,探聽劉備襲擊曹操後方,曹操大軍調動頻繁,有回軍的動向,不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