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派袁尚自引兵數萬出冀州,引誘曹軍來攻,設埋伏於城外,派袁譚、袁熙領各領兵五萬,埋伏於兩側,欲圖曹軍。
李海峰(荀攸)站在遠處高地,通過望遠鏡仔細觀察,早就看到袁紹的伏兵,在摸清袁紹的伏兵兵力布置後,悄悄運來大炮,用大炮突然轟炸袁紹伏兵,袁譚、袁熙軍兵猝不及防,死傷慘重,急忙撤到城內。
袁尚見伏兵盡失,大事已去,急忙回軍,被曹洪、史渙、韓浩等乘勢趕殺,死傷無數。
袁紹聞之兵敗,舊病複發,吐血數鬥,昏倒於地,不久而亡。
袁紹在臨死之時,又辦了一件荒唐事,立袁尚為主,總領冀州,青州,幽州,並州。
袁譚、袁熙素與袁尚不和,聞之大怒,欲與袁尚刀兵相見。
袁紹的外甥高幹比較有頭腦,勸袁譚、袁熙姑且駐紮冀州城外,為掎角之勢,先抗擊曹軍,一致對外。
雖然袁氏兄弟暫且沒有火並,但互相疑慮,不思進兵。
這,,給了李海峰(荀攸)進一步的空間。
否則,如果袁氏兄弟齊心合力,就憑李海峰(荀攸)和曹洪的這點兵馬,還真不是袁氏兄弟的對手。
不然人們常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李海峰調集兵士,趁雙方休戰之際,在挖了不少又深又寬的壕溝,以備後用,此是後話,暫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