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袁尚垂死掙紮(1 / 1)

袁尚、袁熙知曹兵將至,料難迎敵,乃棄城引兵,星夜奔遼西投烏桓(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裏河西南地區)去了。

卻說幽州刺史烏桓觸,素來敬服曹操,與袁紹貌合神離,聽知袁紹已死,聚幽州眾官,歃血為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

烏桓觸先言道:“吾知曹丞相當世英雄,今往投降,有不遵令者斬。”

烏桓觸乃出城迎接三路軍馬,徑來降操。操大喜,加為鎮北將軍。

可見成就大業者,不一定是單單靠打打殺殺定天下的,如果一味的強攻強取,不光消耗自身的力量,而且攻殺過程中,樹敵過多,為戰後的安撫非常不利。

曹操的軍事、政治政策,可以說是很成功的,很多地方武裝,如果撫慰得當,是不戰而下的,但話又說回來,沒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這些地方武裝也是絕對不會屈服的。

並州幽州既定,曹操商議西擊烏桓。

曹洪等勸曹操道:“袁熙、袁尚兵敗將亡,勢窮力盡,遠投沙漠;我今引兵西擊,倘劉備、劉表乘虛襲許都,我救應不及,為禍不淺矣:請回師勿進為上。”

郭嘉持有不同意見,說道:“諸公所言錯矣。主公雖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設備;乘其無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且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

曹操點頭道:“奉孝之言極是。”於是西擊烏桓。

李海峰(荀攸)知道曆史,恐郭嘉隨軍出征,存亡未知,就力勸郭嘉留守幽州,郭嘉與李海峰(荀攸)關係極好,素知李海峰(荀攸)有先見之明,見李海峰(荀攸)如此勸告自己,於是留守幽州,避過此難。

卻說曹操率大小三軍,車數千輛,望前進發。但見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

曹操求向導官以引路。人薦袁紹舊將田疇深知此境,曹操召而問之。

田疇說道:“此道秋夏間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楫,最難行動。不如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備:蹋頓可一戰而擒也。”

曹操從其言,封田疇為靖北將軍,作向導官,為前驅;張遼為次;操自押後:倍道輕騎而進。至白狼山(現遼寧省喀左縣境內的大陽山),

原來袁尚被曹操打敗,轉而求助蹋頓,當時幽州、冀州官吏百姓奔逃到烏桓有十萬多戶,袁尚企圖憑著這些兵力及人力,奪回河北。

卻說曹操行軍至柳城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會合蹋頓等數萬騎前來。

曹操的部隊與烏桓的數萬精銳騎兵相遇,本來曹操的部隊多是步兵,騎兵很少,而且戰鬥力遠遠沒有烏桓的騎兵勇猛,烏桓精銳騎兵衝殺力極強。

但曹操此時有致勝王牌部隊-----李海峰(荀攸)的神機營。

曹操令神機營的大炮暗藏於陣地兩側,待敵方騎兵衝鋒至近前,李大錘等人數十門大炮齊發,響聲震天。

別說蹋頓騎兵的戰馬,就是蹋頓騎兵,生來哪裏聽到過如此震天動地的炮聲,頓時人仰馬翻,騎兵陣勢大亂。

曹操果斷下令迎戰,任命張遼為先鋒,以曹純率領虎豹騎跟隨張遼衝擊烏桓軍陣,烏桓騎兵無法抵擋,被擊潰後逃竄。

蹋頓單於及其他首領被曹純虎豹軍抓獲斬殺。

曹操揮軍追擊,收降胡、漢人口二十多萬人。

袁熙、袁尚引數千騎投遼東太守公孫康去了。

曹純於此戰役後,被追錄前後功勞,封為高陵亭侯,食邑三百戶。自此曹純名聲大震。

李海峰(荀攸)建議曹操不要馬上進攻公孫康,而是等雙方火並後在行動,此時郭嘉也來書信,郭嘉的建議和李海峰(荀攸)一致。

曹操采納了兩人的建議,按兵不動,以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