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口有一道長拱的石橋,很像頤和園的十七洞橋。“萬裏橋西一草堂”,逆流西上,行過很長的蘆花小徑,直通“草堂寺”。寺門很古雅,兩旁題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你見了也必心中榮幸,充滿了無邊的詩意。石砌上的苔痕,垣牆外的野草,虯幹的古梅,清幽的竹徑,都是杜公從前的詩料。堂前有一方很深的池塘,塘內養著許多魚鱉,有的白鯉已長到“丈大丈長”。如果你拋下一塊麵餅,那些魚會成團起來吞食,嘴皮伸到水麵有茶碗樣大,吞起東西來“通通”地響。一個暮春晚上,杜公在池畔吟詩未成,忽覺青蛙叫得煩膩,他用朱筆在蛙的頭上點了一點,封它到十裏外去喚“哥哥”:所以如今草堂寺的青蛙頭上有一點紅痣。逢到四月十九“浣花節”,你可邀約良朋,泛舟到草堂,擺一台“浣花宴”,醉酒賦詩,極盡雅人雅事。
出寺不遠就到百花潭,又叫浣花溪:水涯竹木叢生,天然幽韻;這溪水用來濯錦,格外鮮明,薛濤曾取這水製造十色箋。“百花潭水即滄浪”,後人因愛慕這名句,在溪邊的柏林裏年年春天舉辦“花朝會”。全省的花卉寶器都送到那兒賽會,遠近的人都愛到那兒觀賞。城內的戲園,茶社,酒肆,商場,和音樂,武藝,球戲等娛樂都移到花會去。見天有成千成萬的遊客觀花玩景:會場內笑聲與管弦合奏,美色與名花鬥豔。婦女們更有別樣的心事,進青羊宮道院去摸弄青羊,許下求嗣的心願。你高興可以到處遊玩,有何首烏,有靈芝草,江安的竹器,精巧玲瓏,峨眉山的“嵋尖”,清甜適口。倦了,你踏進酒家酌飲幾杯,別忘了當壚的美人。醉後,你醺醺的在十裏花圃中息芳香,看美色,這豔福幾生修到!
芙蓉,你的自然美妙,你的文藝精英,我還不曾描出萬一。願你永葆天真,永葆古趣,多發幾片綠葉,多開幾朵鮮花;別給樓高車快的文明將你汙穢了,芙蓉!
【人物介紹】
羅念生(1904—1990),學名羅懋德。生於四川威遠。192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對古希臘文學發生興趣。1927年在北京主編《朝報》文藝副刊時,在清華校刊上發表散文《芙蓉城》,這是他最早發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後進美國俄亥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和康奈爾大學研究院。1931年在紐約與羅皚嵐、柳無忌等合辦《文藝雜誌》。1933年開始翻譯希臘古典文學。此後幾十年間,譯出許多希臘重要名著。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國古典學院研究古希臘悲劇和藝術。1934年回國,曆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外語係教授。1935年與梁宗岱合編天津《大公報》詩刊。1936年在成都與朱光潛、何其芳、卞之琳等創辦文藝半月刊《工作》。1952年調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研究古希臘文學。1964年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