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在舊時不愧是一個風雅的地方。當時雖然已經破落了,但是也破落得毫不俗氣。湖上有乞丐,在岸邊追著船上的遊客要錢,但他們並不口口聲聲的“老爺太太,少爺小姐”,而是用一根長竹竿係著一個白布兜,仿佛生物學家捉蝴蝶所用的那樣,從岸上一直伸到你的船邊,口中隨意朗誦著千家詩裏的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除非你自命是一個俗物,否則對著這樣風流的乞丐,你是無法不破鈔的。

有一次,我同洪為法一起坐在西湖邊上那家有名的茶館“香影廊”喝茶,有一個乞丐大約看出我是一個從外地來的“翩翩少年”,竟然念出了杜甫贈李龜年的那首絕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喜得洪為法拍手叫絕,連忙給了他兩角小洋。

平山堂所在地的那座山岡,古稱蜀岡。據近人考證,明末有名的大畫家石濤,晚年寄寓揚州,運用畫理為人家園林疊石,死後就葬在蜀岡之麓,在平山堂之後,可惜現在已經湮沒,找不到了。

近年國內有消息,說自古聞名的揚州瓊花,絕跡已久,現在又被人發現了一株,發現的地點也在平山堂,可見在西湖的名勝之中,這實在是一個重點。在平山堂的後麵,有一片窪地,像是山穀,又像是沼澤,四周有大樹環繞,景致特別幽靜。山鳥啼一聲,也會在四周引出回響。我看得著了迷,擺下了畫架要想畫。可是這是詩的境界,哪裏畫得出?我便坐在三腳帆布小凳上出神,直到腳底下給水浸濕了才起身,始終無法落筆,然而那一派幽靜的景色至今仍不曾忘記。

隋煬帝開鑿運河到揚州來看瓊花的故事,流傳已久。可是據明人的考據,瓊花到宋代才著名,因此,隋煬帝是否曾到揚州看過瓊花,大有疑問。宋人筆記《齊東野語》說:

揚州後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絕類聚八仙,色微黃而有香,仁宗慶曆中,嚐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複載還詞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王亦嚐移植南內,逾年,惟悴無花,仍送還之。其後宦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今後土之花已薪,而人間所有者,特當時接木,仿佛似之耳。

據此,後土祠的真本瓊花,在宋朝就已經絕了跡,後人所見,全是由聚八仙接種而成,所以,一般人都將瓊花與聚八仙合而為一。鄭興裔有《瓊花辨》,言之甚詳。不過,缺乏實物作證,即使是聚八仙,也已經很少見。

近人鄧之誠的《骨董瑣記》,引《續夷堅誌》,說陝西長安附近的戶縣,也有一株真瓊花。原文雲:

戶縣西南十裏日炭穀,入穀五裏,有瓊花樹。樹大四人合抱,逢閏開花。初伏開,末伏乃盡,花白如玉,攢開如聚八仙狀。中有玉蝴蝶一,高出花上。花落不著地,乘空而起。亂後為兵所砍去。

那麼,即使真有,現在已同樣不存在了。

瓊花既是木本植物,最近在平山堂發現的那一株,在我流連在那裏的時候,應該早已存在,可惜當時年少,不曾留意到這樣的問題。不說別的,我當時在揚州玩了十多天,隻知道流連在西湖上,連梅花嶺史公祠也不曾去拜謁過一次。雖然那時我已經讀過《揚州十日記》,卻交臂失之。現在想來,真有點令我慚愧而且懊悔了。

【人物介紹】

葉靈鳳(1905—1975),江蘇南京人。畢業於上海美專。編輯過《洪水》、《幻洲》、《戈壁》、《現代小說》等雜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救亡日報》到廣州。1938年廣州失守後到香港。從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散文、隨筆作品有:《天竹》、《白葉什記》、《忘憂草》、《讀書隨筆》、《文藝隨筆》、《晚晴什記》、《北窗讀書錄》、《花木蟲魚叢談》、《世界性俗什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