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①。
①綠肥紅瘦:形容葉繁花少。
據蘇軾《仇池筆記》,此曲本後唐莊宗製,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因此詞中有“如夢、如夢”迭句也。周邦彥又因此詞首句改名《宴桃源》。沈會宗詞有“不見、不見”迭句,名《不見》。張輯詞有“比著梅花誰瘦”句,名《比梅》等。這是一首傷春惜春詞,並以花自喻,慨歎自己的青春易逝。黃氏《蓼園詞選》雲:“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淒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①,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②,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③,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④,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①金猊(ní):獅形銅香爐。
②寶奩(lián):梳妝鏡匣。
③《陽關》:樂府曲名,是為送別之曲。
④武陵人遠: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之武陵人入桃花源事,言所思之人已遠去。
《列仙傳》卷上“蕭史”:“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風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調名《鳳凰台上憶吹簫》即取自這一傳說。《晁氏琴趣外篇》首見此調,又名《憶吹簫》。這首詞抒發了詞人與丈夫分別後的相思之情。上片寫詞人與丈夫臨別時悵然若失、百無聊賴的心情。緊扣一個“慵”字,一路寫來,“慵”態可掬。繼而寫心念離懷別苦,而神傷形瘦。下片先寫丈夫的去而難留,進而設想自己別後的情形。整首詞層層渲染離愁別苦,讀來感人至深。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①。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②,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③,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④。
①瑞腦:即龍腦,是一種名貴的香料。金獸:獸形銅香爐。
②紗廚:即紗帳。
③東籬把酒黃昏後:語本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④黃花:菊花。
此調首見毛滂《東堂詞》,因其中有“人在翠陰中……勸君對客杯須覆”。因據句意取調名。《古杭雜記》,“太學上舍鄭文,秀州人。其妻寄以《憶秦娥》雲:‘花深深,一勾羅襪行花陰。行花陰,閑將鈿帶結同心。’此調為同舍見者傳播,酒樓妓館皆歌之。”《醉花陰》詞調遂行於世。《琅嬡記》:“李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隻三句絕佳。’明誠詰之,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這首詞寫詞人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寫重陽佳節之時,詞人隻身一人,時光變得如此漫長,剛送走愁悶的白晝,又須麵對淒涼的秋夜。下片寫詞人獨自飲酒賞菊,愁緒滿懷,末句“人比黃花瘦”,至今為人傳頌不已。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①,最難將息②。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④,怎一個愁字了得。
①乍暖還寒:初春忽冷忽熱的天氣。
②將息:休養。
③怎生: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