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斷爾複續的姻緣線,柳淒淒和淩山石不約而同的看像身後的釋迦佛,眼神中透著渴望和彷徨,渴望從釋迦佛那裏得到一個答案,以解除心理對那一段黑暗所產生的恐懼和彷徨。
釋迦佛卻是專注的看著“三生鏡”的前世部分的影像,那兩個模糊不清的人影,與他所見過的一幅畫很像,雖然看不清相貌,但那種感覺卻絕對錯不了。眼前這一對情侶,竟然會是那二人的轉世?難道世間真的有輪回?雖然釋迦佛佛法精深,四大皆空,盡覽世事,卻也是頭一次遇到真正的轉世之人站在自己麵前。饒是他佛心禪定,仍不免為此生出一絲漣漪。
柳、淩二人投過來的眼神,釋迦佛竟然視而不見,完全沉浸在自己頭腦的思緒之中。前後不過幾息時間,柳、淩二人竟然又感覺到“法天無相”所帶來的那種氣息壓迫。原來釋迦佛竟然在片刻之間進入“禪定”狀態,自身所修功法自然而出,周身三丈內盡皆被“法天無相”籠罩。當世能在釋迦佛“禪定”之時,破去“法天無相”氣域之人,不超過十指之數。
釋迦佛身後兩位灰袍僧人,立刻將柳、淩二人帶出“法天無相”氣域範圍。而那十八名金剛僧人分散開來,將釋迦佛圍在正中,九人雙掌合十盤膝而坐,另外九人則是站立在坐下九人的外圍,形成內外兩層人牆。
這些變故不過發生在眨眼之間,待得柳、淩二人反應過來時,已被那兩名灰袍僧人帶出五丈之外。其中一名僧人道:“阿彌陀佛,二人施主善緣廣布,甫一相見便引導,釋迦佛進入禪定,對我梵天寺,恩澤難計。”柳淒淒和淩山石本就還在姻緣線斷爾複續的變化中未能自拔,此時又生奇變,更是一頭霧水分不清此刻該當如何了。
大智度論卷十六說眾生輪轉五道,回旋其中。大乘心地觀經卷三:有情輪回,生於六道,如車輪之無始終。佛說輪回六道互轉,雖然釋迦佛深諳此道,但親眼所見三世鏡中景象,不免心生感悟,隨後細思其中種種可能與之前腦海中所有理解相互印證,竟然有許多原本模糊不清之處變得明朗清晰起來。
這種時機如同靈光一閃,隆冬旱雷,可遇而不可求。釋迦佛當即緊緊抓住這種感覺,隨後便進入“禪定”之中。當然,釋迦佛能如此快速的進入“禪定”,還是與其精深的佛法修為密不可分的。
釋迦佛自幼成長在寺院之中,天資不高,但悟性甚強,此後佛法理解當麵漸漸趕超同輩。十四歲在梵天寺禦下九大神門“佛言大比”中,一鳴驚人,受到當時三世佛的極大關注。隨後幾年,佛法更深,終於在十八歲時被召入梵天寺。
萬聖梵天寺門內的大比,更重佛法參悟,主要原因是梵天寺一脈內功心法,越是高深的心法,越是需要對相應佛法的理解。所以即便功力深厚者,若是佛法感悟太差,也不會被重視。反之如釋迦佛這樣的,則會受到關注,並加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