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鏡前映人無數,出現異象也自不少。釋迦佛最為難忘的一次是數年前真龍帝靈穀穀主司馬陵零,拜會梵天寺,以金佛十尊為許,換得在三生鏡前一照。
本來三世佛念及同為六大仙門,雖然往來不多卻也不曾交惡,更何況司馬陵零雖然性情特異,但為人豪爽灑脫,真龍帝靈穀雖然做的是死人生意,卻也積了不少功德。這金佛十尊太過貴重,本不想收,奈何司馬陵零執意之下盛情難卻隻得收了。
豈知這一照之下,前世鏡中虛朦一片,現世鏡中半人半龍,來世鏡中空無一物。三世佛驚訝之餘,司馬陵零卻如同早已知道一般,隻是沉沉歎口氣。那知眾人驚訝未消之際,整個方丈島轟然震動,竟是地震起來。震動持續了一盞茶的時間,期間方丈島四周海麵上波濤翻滾,如同沸水相仿。而震動停止後,海麵上浮出大片死魚蝦蟹,水母扇貝等物,以方丈島為中心,海麵浮著的死亡水產綿延三裏,其數難以統計。
竟此一變司馬陵零率領真龍帝靈穀部下匆匆作別,梵天寺也抓緊修葺島上損毀廟舍,救治受傷僧眾。而今日卻是親眼見到轉世輪回,論及奇異與那此島嶼震動也不遑多讓。那次對梵天寺有損無益,今日則是有益無損。
釋迦佛所說點化他的九雲真人和虛蓮大士,在羽化之前,曾連袂到訪梵天寺。並與當時三世佛長談五日,五日之中,沒人知道發生過什麼。但九雲真人和虛蓮大士,離開百天後便雙雙於雲霞殿麒麟崖的玄圃之上,羽化飛升而去。
而在他們走後,梵天寺的骨舍殿中多了一幅二人的畫像。隻是這畫像在九雲和虛蓮兵解之日,忽然變得如同在水中浸泡過相仿,墨色全部洇開。原本一幅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妙筆丹青,卻變得朦朦朧朧,但那畫中二人卻憑添了縹緲超然之感。雙腿以下的墨跡洇成一片,仿佛雲團蒸騰托起二人,直入天際。
此時柳淒淒與淩山石便由三世佛帶領,來到骨舍殿前。遠遠望去,萬道華光將宏偉大殿籠罩其中,光華流轉間柳、淩二人隻覺得心地越發空靈清爽。
走入殿內,盤膝端坐百餘名白玉雕琢的僧像,而這些雕像中都有佛光閃爍,明滅不定,強弱不一。或頭頂發光,或手指發光,或牙齒發光,或足趾發光。每尊雕像至多幾十處,至少也有三、五處。大殿內即便黑夜,也無需燃燈秉燭,照樣亮如白晝。
釋迦佛解釋道:這些雕像均是按照高僧大德圓寂前的相貌,請玉石工匠雕琢而成,再將火葬後的舍利子放入相應位置。如指骨舍利便將玉像相應手指位置,鑿出凹槽,將指骨舍利嵌入其中。
玉是陰陽二氣純精,乃和諧物化,可聚集能效,且具靈性。玉有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舍利則為高僧大德的道力凝結,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二者相輔相成,舍利長存,玉越生靈。
眾多玉像圍繞著大殿正中一座高台,高台上七具大德高僧的不滅金身供奉其中。七僧栩栩如生,有風吹拂之時,須發飄然,而七人安詳和睦的麵容,讓人觀之敬意隨生。
柳、淩二人此時心中滿是虔誠之意,再無諸般雜念。
三世佛將柳、淩二人帶到大殿左側的偏殿之內,一麵牆上掛著一軸長卷,正是那副已經模糊不清的九雲真人與虛蓮大士畫像。
那畫卷如有魔力一般,柳、淩二人隻看一眼便被吸引得走到近前,隨後雙雙跪倒,叩首三遍。這一切仿佛自然,但柳、淩二人卻是身不由己。二人叩首已畢,那加諸身上的魔力也煙消雲散。此時畫中景物又變,原本模糊不清的人形山水,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四行七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