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術論文與學術隨筆(2 / 2)

在一定意義上說,學術論文就是將一般人隻能議論一句話的問題,用十句話全麵深刻地論述出來;學術隨筆就是將一般人需要十句話才能說清楚的問題,用一句話就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如果學術論文要大而全的話,學術隨筆就求小而美。

學術論文講究深刻、厚重,好的論文能夠創發新解、廓清迷霧,往往體現出莊嚴和大氣,有如孔廟中的大成殿。而學術隨筆則講究精美、雅致,輕靈、逸動、寫意,有如小巧玲瓏的蘇州園林。好的隨筆讓人感覺雋永清新、將盡未盡,往往體現出才華和文采。精彩的閃光可能使瞬間變成永恒,平淡的文字讓人過目即忘,耐看的文字卻給人長久的回味,仿佛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學術隨筆有如學術小品。有句古話說:“螺螄殼裏做道場。”在有限的篇幅中,寫出短小精悍的美文來並不容易。不過,這也是一個“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活計。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有讀者最為關鍵,沒有人讀的文字,再好也沒有用。而要讓自己的學術發言真正產生感染力,不僅應對研究內容沉浸醲鬱,含英咀華,而且應爭取語言生動曉暢,文字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也。我覺得,學術隨筆的觀點與文字有點類似於歌曲的歌詞與曲調,好的歌詞要配上好的曲調,有時甚至樂曲比歌詞還更重要。

論著要能夠真正出彩,就需要精益求精。應有一定的曆史基礎、哲學思辨和文學素養,也就是人文思考和人文視野。無論是寫學術論文或隨筆,都應進行思想的凝練和文字的推敲。

文章的高下有一個判斷尺度,即讀者看後是否想保存下來,有的文章耐人尋味,值得剪報珍藏,有的文章平淡無奇,看後即被丟棄。寫作者當然希望能寫出不被或少被人們扔進字紙簍裏的文章。如果你的論著鄭重其事送給別人後,發現被其當廢書報賣掉,或者受贈者離開賓館後遺棄在房間裏,說明要麼是送錯了對象,要麼自己的論著實在沒有什麼保存價值。

麵對當下精英學術和大眾文化兩種路數,目前我還是側重於精英學術。從傳世的角度看,精英學術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其價值更為高深和久遠。當然我也會寫寫學術隨筆,為普及學術文化出一份力,其樂趣更為純粹和醇美。

(原刊《科學時報》2011年5月3日“海峰隨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