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個地方的科舉,必然會涉及科舉人物的地理分布。我在《福建教育史》一書中,曾花了大量的精力專門統計過全省各地曆代科名的消長。《泉州古代科舉》對科名的地理分布,更詳細統計到縣一級的科名消長。明清以後,中國各省區科名盛衰表現出沿海與內地之間的明顯差異,福建省各地的科名盛衰也表現出沿海州縣與山區州縣的落差。泉州是一個沿海地區,但從本書的統計分析來看,甚至在泉州境內,也存在沿海縣與內陸縣科名的巨大差距,這與沿海縣份人口較多有關,更與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密切相關。可以說明清時期泉州各縣科名的地理分布狀況是福建省和全中國科名地理分布的一個縮影。本書在敘述泉州科舉曆史發展脈絡的同時,總結各朝代泉州科舉的特點,分析士子對舉業的態度等。在全書最後,還對科舉製的社會影響的各個方麵,如科舉對泉州古代讀書人的影響、對泉州古代教育、文化、政治、民風、民俗、社會形象的影響等皆作了概括,多有道理。如作者認為在漫長的古代曆史中,影響泉州社會形象的因素無疑不少,但科舉卻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要素。這些都是本書的可貴方麵。所應注意者,向來地方誌對當地科名偏於誇大,尤其是關於唐代進士的記載有許多不實的成分,我們在看待有關唐代泉州的“進士”時也需作如是觀。
“科舉學”的廣博性,充分體現在科舉製的影響無遠不屆,再偏僻的縣份也多少會有考上進士或至少會有考上舉人者。每一本地方誌都可以找到記載當地科名的內容,每一本族譜都有關於祖先科名的記錄。因此“科舉學”是一門與中國幾乎所有地方和所有家族有關的專學。例如,在我的峰尾老家大門上還有清代進士劉章天寫的“回瀾”二字石刻,祖屋大門頂還掛有“進士”牌匾(大概是武進士)。“科舉學”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間,曆史上留下的科舉文獻遠較書院的記載更多,現在已有不少地方出版了當地科舉或狀元、進士的專書,本書的出版必將為“科舉學”踵事增華,也可為鄉人了解鄉土文化提供一本很好的著作。得知關於泉州書院與科舉二書,還是陳篤彬院長在聽我主講的“中國高等教育史”博士生課程時萌動的寫作念頭,令人欣悅,是故樂以為序。
(本文為陳篤彬、蘇黎明著《泉州古代科舉》序,齊魯書社2004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