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在海中,峰在海中。當我看到鄉賢編纂的《圭峰文化研究》時,常會想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句話。峰尾豐富的物產不在陸上,而在海中,峰尾人世世代代以海為生,以海為家,以海為敵,以海為友。圭峰文化是一種海洋文化,圭峰塔作為圭峰文化的具體象征,多年來始終佇立岸邊,守望大海。
雖然不是很高,不是很大,但圭峰塔在我的眼中和心中卻很偉岸,很容易將其與西安的大雁塔聯係起來,因為它們都是方型石塔,其精神風貌頗有相似之處。圭峰塔是峰尾一處彌足珍貴的文物古跡。圭峰的名勝古跡還有很多,如何在日新月異的建設中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是今人應該認真麵對的課題。難能可貴的是,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甫成立,便將圭峰塔和義烈廟等一批古跡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使許多文物古跡得到法律的佑護。作為一個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機構,如此重視保護文物,發展文化,確實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圭峰古跡和民居是典型的閩南風格,與台灣的十分相同,這些有形文化是兩岸一家的曆史見證。對古跡進行翻修維護時,應注意整舊如舊,切不可整舊如新,破壞曆史的原貌。
在當今趨重物質實惠的時代,家鄉卻有一批賢人熱衷於研究鄉邦文化,孜孜不倦,不計報酬,忙著編寫印行一本又一本《圭峰文化研究》,委實令人感佩。一個村鎮這麼注重文化,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如果不是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如果不是有一批甘於奉獻的有識之士,是不可能編印出這樣的文化成果的。
因研究人文教育和“科舉學”的緣故,我對地方文化史也有不少了解。向來地方史誌和譜牒對本地或祖先的科名及事跡多喜誇張,如《福建通誌》記載的元代福建70名進士便有許多不實的成分。按《八閩通誌》等所載,元代福建實有可考姓名的進士僅36人,而元至正二年(1342年)及第的鄉賢盧琦則是貨真價實的進士。明清時期,圭峰也是科甲聯翩,人才輩出,餘緒至今不斷。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文化可以提升人的品位。使後人更加愛護家鄉的一石一物,更為光大先賢的輝煌業績,是編印《圭峰文化研究》的意義之所在。宗訓叔囑為此我寫上幾句,不敢違命,草成此序。
(原刊泉州泉港區峰尾鎮《圭峰文化研究》第4輯,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