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中國和東亞部分國家古代的考試選官製度,孔廟是中國和東亞部分國家古代的儒學建築。唐宋以後,科舉在當時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結構中占據著中心的地位,科舉考試成為人文、教育活動的首要內容,是貫穿帝製中國後期的製度支柱和文化主脈。儒家經學向來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自唐代左廟右學格局形成之後,通過學生參加釋典禮、進士及第後的釋菜禮、在孔廟立進士題名碑等活動,科舉與孔廟發生了重要的文化關聯,體現出考試製度、文化禮儀與儒學建築的互動和依存關係。
唐代就曾規定,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國子監謁先師,學官開講問義,宋代亦然。洪武四年(1371年),令進士釋褐,須詣國學行釋菜禮,郡邑新生員、鄉貢及庶吉士初入翰林院皆踵行之。此後,狀元率新科進士上表“謝恩”,到孔廟行釋菜禮成為定製,一直沿用到清末科舉製的廢止。元代皇慶元年(1312年)開科取士,把新科進士的姓名刻石立於孔廟,以顯示他們的榮耀,自此以後,曆代遵行。北京孔廟見證了中國科舉製的興衰,那裏至今仍矗立著198塊進士題名石碑,題刻著元、明、清三個朝代600年多年間5萬多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錄取名次。越南河內孔廟亦類似,立有82座進士題名碑,記錄了1442年到1779年間1306位越南進士的傑出成就,而且越南還準備就河內文廟內的進士題名碑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進入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進士題名碑形象生動地昭示出科舉與孔廟的關聯,而且成為北京與河內孔廟中最受遊客關注和興趣的部分。
在科舉時代,科舉製度、儒家官學、孔廟祭祀三位一體。1905年中國廢科舉後,儒學因失去了製度化支撐和有力保障而迅速衰弱。1894年和1919年,韓國、越南的儒學也因各自科舉製的廢止走向式微。與此同時,孔廟也失去了往日尊崇的地位,於今基本上隻剩建築遺存。在當代,如何保護孔廟並使孔廟發揮作用?除了一些地方逐漸恢複的祭孔儀式以外,設立一些與科舉和古代教育、國學方麵的展覽,使孔廟不至成為“空廟”,讓孔廟不僅存留儒學建築形式,而且充實其傳統文化內容,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這方麵,上海嘉定的孔廟將嘉定博物館改設為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影響,便是一個範例。
(本文為《儒風同仰:首屆閩台孔廟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方誌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