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序(2 / 2)

竊以為,“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也許可以作為打開網絡文學迷宮的一把鎖鑰,從這裏或許可以破解諸多難題,找到那條引導我們走出迷宮的“彩線”。

其實道理並不複雜,正如研究任何問題一樣,我們研究網絡文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必須以實踐為基,從對象出發,進而全麵了解和認識對象,找出問題症結,發現蘊含的規律,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之道,或構建切中實際的觀念範式,而不能先入為主,生搬硬套,東向而望,不見西牆,或如劉勰所說:“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3】麵對異軍突起的網絡文學,我們當然需要有亞裏士多德、康德和黑格爾賦予的理論底氣,也擺不脫孔子、劉勰和王國維的豐厚積澱,中外曆史上所有的文論資源均應該吸納傳承,因為它們許多都依然有效。不過,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卻應該並隻能從對象的實際出發,以研究的本體為據,於網絡文學研究者而言便是點擊網站,閱讀作品,下足新批評派所倡導的“closereading”(經細讀)工夫,了解和把握網絡文學的生產方式、作品形態、傳播載體和接受方式,以及功能結構與意義蘊含等。特別是對時下的類型化寫作與閱讀市場細分的相互催生,文學網站經營的全版權商業模式構建,網絡寫手的創作方式與生存狀態,文學讀者群欣賞趣味選擇和消費市場的競爭格局,文化資本的新媒體尋租、產業運作和盈利手段,以及數字技術帶來的文學與影視、遊戲、動漫、視頻影像等多媒體兼容的微妙關聯,還有三網融合、自媒體和信息增值方式對網絡文學的生產與消費的影響等等,更是文學“擴容”、版圖“越界”帶給我們的新課題,尤其需要網絡學人切入現場,明察深思,做一個網絡文學的“局內人”。這樣才有可能贏得對它有效言說的話語權,才不至於使自己的理論批評成為隔岸觀火、隔靴搔癢或隔空取物之論。可見,“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雖說簡單,卻很重要,實為我們了解網絡文學、研究網絡文學繞不過去的一道“鐵門檻”。

正是基於這樣的學術動機,我們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團隊在陸續出版了《網絡文學教授論叢》(2004)、《文藝學前沿叢書》(2005)、《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2008)和《新媒體文學叢書》(2011)等4套叢書之後,又策劃了這套《網絡文學100叢書》。本叢書共有7部,它們分別是歐陽友權的《網絡文學評論100》、曾繁亭的《網絡文學名篇100》、歐陽文風的《網絡文學大事件100》、禹建湘的《網絡文學關鍵詞100》、聶茂的《名作家博客100》、聶慶璞的《網絡寫手100》和紀海龍的《網絡文學網站100》。這些選題看似簡單、平實而波普可辨,實則是研究網絡文學的入門之功和基元之論。我們試圖通過對這些網絡文學前沿和基礎問題的梳理與評辨,實現“廣擷資源,夯實基礎,明辨學理”的學術構想,並且與我們正在進行中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建設”形成協調、互補和相互印證之勢。這套叢書的作者都是我們網絡文學研究基地的學術骨幹,大家攜手同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可謂“累,並快樂著”。作為叢書主編,我對他們的學識水平和敬業與協作精神均報以深深的感佩!

新生的網絡文學還是“小荷初露”,對它的理論研究也才千裏始足,任重而道遠。從2004年出版第一套理論叢書至今,我們中南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篳路藍縷、荷戟遠征已逾十年。無論“十年一覺揚州夢”,抑或“江湖夜雨十年燈”,過去的都將留給曆史,筆下的都在書寫今天,而過去和今天都將托付於未來。就讓這套叢書為我們的十年耕耘獻上一份小禮並畫上一個稍感寬慰的句號吧。

2013年10月12日於中南大學文學院

注釋:

【1】”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是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密涅瓦是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棲落在她身邊的貓頭鷹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這隻貓頭鷹在黃昏起飛就可以看見整個白天所發生的一切,可以追尋其他鳥兒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跡。黑格爾用這一比喻意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而“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中翱翔,“反思”當然就隻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悄然起飛。

【2】”阿裏阿德涅彩線”來源自古希臘神話,常用來比喻走出迷宮的方法和路徑,解決複雜問題的線索。

【3】劉勰:《文心雕龍·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