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圖雅
圖雅,別名塗鴉,昵稱鴉,可能為男性,可能於50年代生於北京建設部大院(原建工部大院),曾在俄勒岡學數學,似乎善烹飪,可能曾為教師。在網上自稱“塗鴉”“禿子”和“政委”,1994年曾經參與籌備“新語絲”中文網,中途又溜了號。散文《尋龍記》獲得台灣《中央日報》一個文學獎,曾與方舟子倡議推薦金庸先生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起草了給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公開信,1996年7月離網,從此不知所蹤。
圖雅是中文網絡寫作第一代寫手,但是圖雅到底是誰至今仍是個謎。早期網人並不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不過圖雅是個例外。他的真實身份,到現在還是個謎。1994年,圖雅的散文《尋龍記》獲得一個文學獎,按要求要提供個人簡介,他才首次公開透露了一點個人信息,但是提供的也非常有限,也僅僅知道他“50年代出生於北京”,而這是隻要細讀他的文章就可以推測出的。他那時偶爾在網上跟人討論一些高等數學的問題,所以他的專業,大約與數學有關。甚至連其性別也有爭議,雖然其文風、措辭明顯男性化。
從1993年到1996年,圖雅在全球中文網絡(主要為位於北美的《華夏文摘》、ACT中文新聞組、“新語絲”等網絡應用)裏如日中天,他創作的散文、寓言、小說、雜文風靡一時,就連一臉恨恨的方舟子都說他是“網上絕無僅有的語言大師”。1996年,圖雅不辭而別,離開網絡,從此再不複歸。據說有一位美女因為愛圖雅的文章和他最終締結良緣,美女和圖雅定下終身時要鴉(圖雅的網上昵稱)放棄網上寫作,唯恐鴉的漂亮文章和俏皮話再次射落芳心。我們猜測一定是這位美女的才貌讓圖雅服氣,他真的金盆洗手,把網上的風頭讓給了後來的不良少年。這樣的傳說很有喜劇感,可能是喜歡他作品的讀者的創作,也是對他的祝福。
圖雅的作品現在主要集中在“亦凡書庫”,分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四類。現代出版社2002年出版有《圖雅的塗鴉》文集。小說的篇目有《小野太郎的月》《光》《破甕記》《落角》《剃頭的故事》《鸚哥記》《姑媽阿蘭》《馬蜂的故事》《扮豬記》《MAZE啊》《養雞記》《良心問題》《逐鹿記》《吃狗肉記》《曹操吃瓜》《頭人的龍門陣》《小三遊網記》《買車記》《拱豬記》等。
散文的篇目有《吃雞三境界》《回憶黑手黨》《聽笛與撓癢之餘》《感恩節苦談》《尋龍記》《讀書軼事》《小鴨傑克》《阿西莫夫,卡爾塞根,抹布及其他》《橄欖》等。
雜文的篇目有《第五維》《圖雅談國是》《圖雅雜文選》《八百億的菜葉子》《說圓》《佛學研究:討論中的雞和輪回》《酒和酒友》《小三思想》《我看〈新語絲〉》《浮腫與清新——春節聯歡節目短評》《勸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天方魚話》《四難小議》《花錢與做鬼》《短歌行:論曹毛之別》《雜論魯迅的文章》《閑話洗澡》《逆境與人》《日本的隨想》《民歌與民智》《狼》《砍柴山歌》等。
圖鴉的文字好評如潮,大量的讀者毫不吝嗇地稱之為“網上絕無僅有的語言大師”“紙媒外的高手”(張遠山語)、“網上王朔”“網文八大家之一”(方舟子語),連著名作家韓少功都對其讚賞有加,“我覺得他的文筆很機智和靈動”。甚至在他離開網絡的5年後,2001年“海納百川BBS”評選“全球中文論壇十大寫手”,大量擁護者的呼聲仍然使其躋身其中。
圖雅的語言機智敏銳,尤其在對話方麵寫得很是出彩,有燕趙男兒的慷慨。短篇小說的風格有“網上王朔”之稱,機智,詼諧,幽默,風趣,有時又玩世不恭,痞氣十足。多以“××記”為題,描寫作者賴以成長的大院生活,爾虞我詐的工作環境,以及海外生涯的奇人、奇事、奇遇;雜文酷似王小波的風格,知識性、趣味性並重,而且奇思異想,層出不窮,以至有人誤以為是王小波去世後的“遺珠”。
圖雅長於敘事、抒情而拙於說理,所以他的文學作品的質量遠勝於議論文章。但即使是那些感性蓋過了理性的議論文章,雖難以說動讀者,卻也因為詼諧風趣而富有可讀性。與國內網上風行的那種將惡謔當有趣的搞笑文章不同,鴉的詼諧往往富有韻味,類似於西洋的幽默,在品味上,比油嘴滑舌高出了不止一籌。鴉的文學作品,也以語言取勝,在布局謀篇方麵仍有欠缺。所以他的散文強於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又強於中篇小說。他創作的兩篇中篇小說,結構都很零亂,不成樣子。這是網上隨寫隨貼的毛病,倒未必是天賦不足。如果鴉能夠潛心創作,仔細推敲,中文文壇或許能出現一位小說大家。【1】
網絡上總有人喜歡將圖雅與王小波、王朔這兩位大家相提並論,甚至有論者稱“圖雅的成就絲毫不遜色於王小波”,甚至還有人認為他的文章“無論文字風格的凸現,還是故事題材的選用,圖雅都有明顯區別於,甚至高於王朔的地方”【2】。雖然這種說法難免有拔高之嫌,可是圖雅在文學方麵的高度卻是不容否認的。圖雅喜歡寫生活經曆,文筆好,這都與王小波有些相似之處,所以他的文章讀起來都是一種上佳的享受。王小波通過他的文章傳達一種深刻的思想,而圖雅則是通過文章來展現他機智敏銳的語言和文字。所以,他們的成就有某些深度上的差別。因為圖雅的文字雖好,但是類似於閑適小品之類的東西,讀後能引人會心一笑,但是很少能啟人心智。偶有幾篇,如《說圓》《吃雞的境界》《尋龍記》《第五維》等,可見智慧的光芒。但是圖雅的“智慧”很多停留在生活經驗積累的層麵,或者是閱讀經驗的呈現,而王小波的“智慧”更多的是思維的結晶,無不閃爍著理性的光芒,兩人顯然並不是一個層次的人物。
喜歡圖雅的人很多,當然不喜歡他的也大有人在。看了他的文章,我想說,他無愧於“語言大師”的稱號,他的文字就是他的象征。或許他的文字缺少了某些思想,但這也不能否認他的文學高度以及他對網路文學所作出的貢獻。他對文字的運用自如精到,這值得後輩人學習。文字就像是文章的一件衣裳,你若華麗,自然會吸引較多的眼光,從審美的角度來說,文章也就成了一件美麗的藝術品,因為它給人以心靈上的愉悅感。自1993年以來,中國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十幾個年頭,不知有多少個幸運兒從這裏走進文學的殿堂,或者走進名利的場所,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如過江的鯽魚一般的無名寫手在這裏苦心經營、苦苦掙紮,雖然圖雅已經離開了文壇,可是他卻在這個圈子裏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讓人懷念,那麼不得不說他是成功的,我們也為失掉這樣一位好的作家而遺憾。
圖雅的離去帶走了一片文學的繁華,但他並沒有帶走希望,他留給文學的也是他永遠帶不走的東西,相信他所留下的將會開出更美的花朵。
(覃亞玲)
4.安妮寶貝
安妮寶貝,女,真名勵婕,1998年她寫了第一篇小說《告別薇安》,並把它貼在互聯網上,她的作家生活就開始了。她的文字開始影響80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正如她自己所說:“網絡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神秘幽深的花園,我知道深入它的途徑,而且最終讓自己長成了一棵狂野而寂寞的植物,紮進潮濕的泥土裏。”
安妮寶貝是早期網絡寫手的典型代表,她的作品不少,且本本暢銷,至今出版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攝影圖文集、隨筆集等各種形式的作品,有《告別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薔薇島嶼》《二三事》《清醒紀》《蓮花》《素年錦時》《春宴》《眠空》《古書之美》(按時間順序排列)共11部作品。她的作品均持續進入全國各類暢銷書排行榜,更被引介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越南、韓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地區和國家。另外,1999年,在成名之後,安妮寶貝還在當時著名文學網站“榕樹下”擔任內容製作主管;2000年,她又擴大了自己的網絡活動領域,擔當起某網絡公司電子雜誌主編,2001年在雜誌上開設時尚專欄;2008年她在“城市畫報”開設專欄,2011年更是主編了雜誌書《大方》。雖然她很早就從網絡寫手升級成為一名作家,但她畢竟是從網絡這個平台上發的家,網絡賦予她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安妮寶貝從來不缺讀者的捧場,雖然已經出道15年,但她在大眾心目中的影響力依舊不減,在2011年11月21日發布的“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安妮寶貝以94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位。
安妮寶貝早期作品主題多為工業化城市中遊離者的生活,主題邊緣,例如其早期作品《告別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讓人感覺隨意、慵懶、漫不經心卻又絲絲入骨的頹廢與悲傷。在經過時間的磨練和洗滌之後,安妮寶貝開始關注人與外界和自我的關係,注重內心觀照,有較多人性和哲學上的探討深入,如《薔薇島嶼》《素年錦時》和《蓮花》等。
《告別薇安》是安妮寶貝的成名作,一部才華橫溢的作品。早期的安妮寶貝的文字是誠實的,充斥著一種加速下墜的絕望感。她寫的是她自己,當時的她有寫作的勇氣,也有寫作的敏感。安妮寶貝在《告別薇安》的序言中這樣形容她自己的寫作:文字不斷地湧現,不斷地消失,好像是寫在一麵空曠的湖水上,而我確信,自己是在寫著一本寫在水中的小說。她用了“一麵”這個量詞,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鏡子。的確,她的小說更像一麵鏡子,和這個社會的若幹文化現象構成一個鏡像的關係,也許她是無意識地書寫,但是我們確實讀到了某些訊息。在《告別薇安》裏,安妮寶貝寫的就是工業化大城市邊緣人的底層體驗,一幕幕悲劇,引起了人們對生命價值乃至社會的討論。《告別薇安》中的同名短篇小說無疑更好地闡述了人生的虛幻與漂浮。從邂逅薇安,到喜歡掛念薇安,想象薇安,在他的眼裏,傾注了靈魂深處焦躁不安的向往,薇安是誰?她又在哪裏?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在生活的周圍空間?開始沉淪、見證血腥、同喬的寂寞填充,是因為他要找薇安,他探究這個似假還真的viv-ian。然而成人間的遊戲規則被打破,喬的付出,喬在樓梯口向眾人大聲地宣布,好似為愛而生的人向現實生活毫無顧及的宣判。那一刻,在現實麵前,喬是強大的,而林的執守規則使她選擇了脆弱的死亡。他開始於沉淪中思索,直至告別薇安,告別這個未曾謀麵的人。在整個過程中,是網絡感情同個人追求的毫無聯係打造成的冷漠,“但是為什麼要了解呢。她笑。我們始終孤獨。隻需要陪伴。不需要相愛”。生活的現實是殘酷的,追求後栽落,仍將維持美麗的虛幻和栽落,直至生命結束。在《告別薇安》中,我們看到了安妮眼中的誓言、宿命、人生與愛情,但我們更應該像安妮一樣,在認清生活中的虛無同時自我覺醒,追求現實的生活。
到《蓮花》這部小說,安妮寶貝開始了創作的轉型,與前期作品相比,安妮在小說中注入了更多理性,對於生活的創痛也走出經曆、展示的階段,開始自省與體悟生命。這部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主要人物也僅僅隻有三個,它不是以“編故事”這種傳統小說模式為依托,而是更有現代性的品格,故事和人物的簡單避免了小說紛繁複雜的情節和人物關係帶給讀者的困擾,而是把注意力集中於整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魅力。
《蓮花》是一部典型的以旅途為故事框架的小說,寫的是一名害病女作家慶昭困於拉薩,偶遇一個名叫善生的男子,於是自願陪他去墨脫——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雅魯藏布江畔的小村莊,尋找青梅竹馬名“內河”的女子。內河在墨脫的一個小學當教師。他們一路跋山涉水,經曆沒有預兆的泥石流,惡心的吸血蝗蟲,辛苦並且穿越死亡來到墨脫。善生得知,內河在幾個月前,送幾名孩子回家後,再未返回……內河和善生在小說中雖始終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但從故事結構與內容來看,他們一直都是對立的兩個麵。從兒時到成年,他們都在毫不相幹的純淨世界及利益世界拚搏和適應。內河曾和自己的美術老師發生師生戀,這位中年男子拋妻棄子,帶著內河私奔至一個小鎮,卻在某一天忽然回家,結束他生命中最後且唯一的焰火。內河麵對這忽如其來的離開,謝絕控製情緒,最終被送進精神病院。從此,善生再也不願觸碰內河的肢體,哪怕是離別的一個擁抱。他一直以內河為恥,他說,從始至終他們彼此都隻是愛著他們自己。故事的矛盾就是由此產生的,對立的兩個人作為彼此的親密朋友,開始關於自然與利欲的較量。內河灰暗而渾濁的過去,並不是來自於不善良,並且最終都能夠得到寬恕。善生到達墨脫,把內河的遺物留給了慶昭。他收獲了內河的精神,摒棄世人的眼光及利益,義無返顧地前往期望之地,這是極端的選擇——左手握著死亡,右手抓著超脫,但無論哪一麵,都是能夠達到目的並且最快速的方式。
這本書從始至終都好似在傾訴又或是作者麵對自己的拷問。《蓮花》或許看似悲觀,但實質在給予我們對生活的激情以及期望。故事處於一個現實和想象的交界,它告訴我們,人處於一個社會之中,理所應當的去融入社會並樂於其中,它引領自己在思維和社會的現實中穿梭。每個人應該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去實現和滿足它,生活的意義就從中而來,就像書中說的,“死亡是真相,突破虛假繁榮。它終究會讓你明白,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用一種真實的方式,度過在手指縫之間如雨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要知道自己將如何生活。”
5.李尋歡
李尋歡,原名路金波,男,1975年10月生於河南平頂山市葉縣,畢業於西北大學經濟專業。1996年,他上大四,在西安的鍾樓第一次看到了什麼是網吧。1997年畢業以後去了房地產公司,有天突然在報紙上看到一個網絡公司招人,就投身了網絡事業。在網絡公司裏麵無所事事,遂以“李尋歡”為名活躍在互聯網各個文學論壇上,成為第一代網絡文學寫手的代表人物。他與寧財神、邢育森並稱為“網絡文學三駕馬車”,與寧財神、安妮寶貝號稱網絡文學的三大領軍人物。
2000年9月,他加入知名的網絡文學網站“榕樹下”,擔任內容總監,後來又擔任戰略發展總監。2002年,貝塔斯曼接手“榕樹下”,從那以後他開始轉向幕後運營,向文化經理人轉型。2005年,路金波簽下韓寒、安妮寶貝的版權,創辦萬榕書業,成為著名出版人。成功運作出版了《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若星漢天空》《Q版語文》《一座城池》《蓮花》等書;更成功推出“小妮子”係列,製造了暢銷書流水線,把出版變成了工業,這在中國算是史無前例。2012年創辦果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長。旗下簽約的作家除韓寒、安妮寶貝外,還有易中天、王朔、馮唐、安意如、趙闖、李繼宏等知名作者。他可能是目前中國最成功的出版人之一。
作為網絡文學的三駕馬車與領軍人物,李尋歡的名號多少有些與實際不符,因為他發表的作品不多。主要有《迷失在網絡與現實中的愛情》《邊緣遊戲》《一線情緣》《數字英雄》《粉墨登場》《粉墨謝場》《比情人更親近:網絡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一》《月牙兒指甲:網絡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二》等。其中大部分都已出版。
他的書大多數給人感覺很是俏皮,看著有一種清新。作品風格詼諧幽默,充滿了歡樂的色彩。同時,他的很多作品描繪了現代人的感情生活和心理動態,具有現代氣息。他以批判的手法寫愛情,頗有建樹。由於他網絡寫作生涯已經結束多年,現在他的書已經不如當初那麼火爆。有人說,當年大陸網絡三駕馬車隨著尋歡的封筆,整個網絡文壇有種凋敝的感覺。可想而知,“李尋歡”曾經的確在網絡文壇上獨樹一幟,風靡一時。他所寫的小說大多為中篇小說,也是以描寫愛情為主,而他所寫的愛情也多半是不能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