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水火秘文箋(1)(3 / 3)

隻是,兼光與彌生之間達成了一個協議,即他們齊心協力,暫且將雲龍二劍湊成一對,然後再由兼光之手重新把那一對刀歸還給已故小野塚鐵齋的遺孤彌生。

所以,脫胎換骨成為小野塚伊織的彌生才帶著豆太郎,與那五頂如風般來去匆匆、隨處現身的轎子站在同一陣營,幫助轎子的主人實行奪刀大計。

他們要從丹下左膳那裏奪走乾雲丸倒還合情合理,可是又出於何故將榮三郎的坤龍丸也作為奪取的目標呢?而且彌生為何明知這一點,也還是同意與他們合作呢?

難道,彌生是為了報自己那份無果而終的悲戀之仇,才與榮三郎為敵的嗎?其實不然!

彌生的考慮是,那五個武士對自己也有救命之恩,若隻是暫時將兩把刀一起交到他們手裏,之後即刻歸還給自己也無妨。因此她盼望著那一天早日到來,借豆太郎這個幫手以左膳為主攻對象,同時又要求豆太郎不加害於榮三郎和泰軒,偷偷把坤龍丸奪過來。

可以說,彌生隻不過是在利用兼光一行人的提議,但那個豆太郎能否理解彌生的本意,讓她隨心所欲地操控呢?

往往用毒者最需要提防的,就是不要中了自己投下的毒。豆太郎似乎已經在暗地裏懷疑小野塚伊織的身份及品性了。得印老人果然有先見之明,彌生必須對豆太郎加強防備。

不過,豆太郎之事姑且擱到一邊。今晚,得印兼光主動開口,打算將自己立誓要完成的一個秘密使命和盤托出,事情的真相至此將第一次浮出水麵。入夜之後,周圍越發淒清了。彌生凝神細聽,將兼光的話一字不漏地都收進了耳朵裏,臉上漸漸露出震驚的神情,而且那驚愕如水波般不斷地擴散開去。

那隱居於世的老主公得印兼光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事情還得回溯到很久以前的文明?至永正年間。

防火裝武士及五頂轎子的頭領、隱居老翁得印兼光娓娓道來:

文明至永正年間—當時,美濃國裏有一個無人能及的鍛刀名匠,以高明絕妙的手藝享譽世間,此人即和泉守兼定。所有刀劍都以品位為重,須實與用兼具。據說,這個和泉守所鍛造的刀選料細膩、清冽堅韌、刀室町末期的年號。元年(1469)四月二十八日至十九年(1487)七月二十日。

氣濃厚,青澀的風情中也別有一番雅韻,淩亂的美濃風格中兼有備前國的情致,在那個時候姑且歸為傑作一類。

在美濃國關之鄉,世間所謂的“關七流”即善定兼吉、奈良太郎兼常、德永兼宣、三阿彌兼高、得印兼久、良兼母、室屋兼任,這七個人的後代分散到美濃國、越前國以及五畿七道人數眾多,姓氏各異,但名字中都帶一個“兼”字,將七流的風貌傳承了下來。

其中,以關孫六為號的兼元也出自和泉一家。孫六是鍛鑄利刃的工匠。

由他所鍛之刀,連倭刀花紋都極為精細,刀柄上有許多三棵杉樹圖案的小龜紋,還嵌有珠洲陶器。尤其是到了第二代傳人兼元關孫六時期,孫六一派的刀作為新刀中最上乘的快刀而聞名於世,但成為關鄉新刀之後品位則下降不少。不過,第一代孫六時期的關一派確實是空前絕後的,名工巧匠輩出,數不勝數。其中,誌津三郎兼氏、兼重、兼定、兼元、兼清、兼吉、第一代兼光都是精妙絕倫的鑄刀能手,兼永、兼友、兼行、兼則、兼久、兼貞、兼白、兼重等也都成了名匠。一般說來,美濃產的刀易於磨礪,其特點是與備前刀的雅趣大相徑庭。

一世刀匠孫六在鍛造自己最拿手的快刀之時,悄悄使用了一種秘訣,即他耗費了自己半生精力發明出的血淚之結晶—被稱為“大沸小沸”以及“渡刃”的水火兩態鑄刀術。

鍛刀技術的細節和加工程序都是各刀家口傳下來的,每一派都各不相同,其中有些東西甚至對弟子也保密,外界之人更是無法輕易猜測,但大體上都使用一種方法,即日本刀劍鍛造的基本規則。

首先,原料鐵自古以來就固定了產地。首推第一的是伯耆的印賀鐵,此鐵稱為“千草”;其次是石見的出羽鐵,此鐵用於鑄刀刃;此外還有南部的平鐵和南洋鐵等,但由於較為柔韌主要用於刀身表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