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水火秘文箋(2)(1 / 2)

鍛造技法有二。古刀鍛造原來隻能使用卸鐵法大約到了孫六時期便結束了;而新刀鍛造除了正規的技法之外,還產生了大村加卜、武藏太郎一派的真十五枚甲伏鍛刀法,不過,世間流傳較多的隻有卸鐵法與新刀鍛冶法。

假設現在有一塊伯耆的印賀鐵。要將其鍛鑄為刀劍,首先準備好炭、土、灰。炭要挑出大小相同的,劈碎後除去粉末;土也要選好產地,以山城的深草山和稻荷山等地的土為最佳;伯耆國,日本舊國名。位於今鳥取縣西半部。

灰就用稻草燒成;水最好取澄澈清冽之水,並用清砂或純白紡綢之類的東西過濾。

然後,將鐵塊錘平,減少其中的鋼含量,製成鑄刀用的生鐵。此步驟稱為“壓減”,也叫做“水打”。

接下來是“積沸”。用水將原料土溶解,把這種土濃液澆在鐵塊上,放進火床裏,用風箱燒鐵。這就是所謂“小沸”。

“大沸”則是在鐵塊周圍撒滿稻草灰,再放入火中燒灼。燒好後就開始鍛造了。三個人打對錘去掉鐵塊裏的火,反複敲砸讓鐵塊上現出直木紋,看準適當的時機進入“延沸”程序。“延沸”即將鐵塊捆起來,之前零散的鋼鐵被包捆成一把刀,進行“素鑄”。“素鑄”就是把凹凸不齊的生鐵塊修整均勻,將刀形的棱角敲平,並錘出刀棱。接著是“火造”,又叫“線鋤”,到這一步才用銼刀來完善刀的形狀。

接著,製出刀的彎度,即將進入最關鍵的燒刃步驟。但刀的彎度和燒刃都是各派家傳的,根據不同的方法鑄出的刀會在光澤和風格上產生很大的差異。

總而言之,土一般以黑穀之土為宜,這一點眾所周知。不用說,製出刀的彎度和燒刃是刀劍出生過程中最關鍵的工序,這一工序既能分出快刀和鈍刀,也能決定刀匠手藝的好壞。

不過,比刀的彎度和燒刃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調水溫”,又名“渡刃”。

“渡刃”是鍛刀中最精細的一步。先在水槽裏裝入七八分的清水,火床中燃起烈火,根據四季不同調節水的冷熱程度。這就是“調水溫”一名的由來。春季取二月的原野之水;秋季取八月的原野之水。

與此相同,鍛刀用的水的溫度是關鍵。準備就緒之後,鍛刀者將連刀尖都燒得通紅、沒有任何黑斑的刀身輕輕放進水裏,但鍛刀者須將自己的靈魂傾注到這一步上。此時,水溫和火候哪怕是出了一點兒差錯,都會影響到刀刃的雅趣和品質,甚至能決定整把刀的優劣,因此,刀匠到了這一步常常獨處一室,全神貫注地向神佛祈禱。

待“渡刃”也結束之後,用粗磨刀石將刀矯直,掛在刀柄腳上交給磨刀匠把刀磨白,然後裝入銼刀製作刀柄腳。刀柄腳做好後再最後磨一次刀,用弓鑽在刀柄上釘孔,鐫刻製作者的名字,之後把刀插進白木刀鞘或原木刀鞘中,一把刀這才從鍛製過程中脫離出來。

然而,那個關孫六的水火兩態秘訣又是怎麼樣的呢其一即火,火是“積沸”中的“大沸”和“小沸”的竅門;其二即水,在“渡刃”時使用的水上動了些小訣竅。誠然,鍛刀技術就是用水與火反反複複地來鍛造刀劍,孫六在這水與火之中留下了自家獨特的精髓,他的這個秘密方法確實是用多少金銀財寶也換不來的。

這水火秘訣就是—在“小沸”一步用點兒小經驗,將一塊塊生鐵壘起來,澆上一種泥水後拿去燒;在“大沸”一步,把稻草灰撒在鐵塊周圍,快要投進熱火裏時用風箱吹。以上即孫六摸索出的火之門路。水之門路不過是在“渡刃”這一步將成形的粗刀沉入水中時,稍微調節了一下水溫和角度而已。但這怎麼說也是關孫六自創的水火秘技,若口頭上說說,隨便聽聽就能輕易掌握,那麼也不可能將之稱為秘訣。據傳,孫六勞苦一生,臥病在床臨死之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靈光一閃,便在鑄刀之道上開了這個悟,可以說是天降妙法。因此,希望自己的鍛刀手藝能達到孫六境界的刀匠要想悟出他的秘訣,除了親自克服孫六曾經曆過的艱難險阻之外別無他法—多年以來,分散在美濃國關之鄉附近的繼承了“兼”字的所有工匠之間,都是這麼一代接一代地把此事傳下來的。那麼,作為關七流之首的孫六所掌握到的這個水火鍛冶之奧秘,是否隨著他的離世而被埋進墓穴裏了呢非也!著實非也!雖說大凡世間被稱為名匠妙手之人,多半都隻忠於自己且頑固不化,而這個關孫六也從未向人透露過半點鑄刀手藝,但是,他既然是建立了一大鍛刀世家的卓越之才,就算無意將技術傳給自家,也會著眼於日本刀劍鍛造的大局。他又怎麼會犯下這種愚昧的錯誤,把自己苦心鑽研出的妙法帶到陰間地府,永遠將之塵封呢?

世人都這麼認為:孫六的這個水火秘技必定以某種方式流傳至今,藏在世間的某個地方。而事實上,這一秘訣確實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來。在哪兒?水火本為一對,但如今仍然分處異處!得印老人的講述到此告一段落,彌生迫不及待地在黑暗中探起身子問道:“什麼?這麼說來,那個關孫六的水火秘法至今還留存於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