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感謝馬克·吐溫(3 / 3)

1900年12月13日,馬克·吐溫主持一名叫做溫斯頓·丘吉爾的英國記者的演講會。這位記者就是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赫赫有名的英國首相。當時他要講的是英國在南非與布爾人的戰爭。馬克·吐溫深知這位先生的大英帝國主義的立場鮮明而又堅定,對殖民地人民沒有好感,便借此機會尖刻地諷刺丘吉爾,說英美是親戚,在犯罪方麵也是親戚。丘吉爾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美國人,這樣是再和諧也沒有了,結果就生出像丘吉爾這樣的“完人”。還說:“看看美國吧,它是全世界被壓迫者的避難所,隻要他出得起五十美元的入境費。不過中國人除外。美國站起來到處保護人權,甚至去幫助中國人,讓他們放外人免費入境……英國呢,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隻要不是他們自己的國土,它在門戶開放方麵做得又是多麼無私啊!”

1900年除夕,馬克·吐溫寫了一封公開信,憤怒而嚴厲地指責英美兩國的大人物:“麥金萊的戰爭與張伯倫的戰爭一樣無恥,但願公眾能把這兩個歹徒都用私刑處死。”麥金萊(1843—1901),美國第二十五屆總統,任內曾發動美西戰爭,吞並夏威夷島,侵占菲律賓,派兵參加“八國聯軍”,對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901年遇刺身亡。張伯倫(1836—1914),英國殖民大臣,發動英布戰爭,積極推動帝國主義政策。其子內維爾·張伯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對希特勒實行所謂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倒台後由丘吉爾接任。

1901年2月,《北美評論》上發表了後來又由反帝同盟出版了馬克·吐溫的《致坐在黑暗中的人》。這篇文章被稱為“反帝文學的代表作”,是投向國際上帝國主義分子的重磅炸彈。他的朋友曾勸他不要發表,免遭麻煩。《北美評論》主編豪威爾斯勸他先去上吊,免得被別人吊死。當然,這隻是一句馬克·吐溫式的玩笑話。文章指出:整個教會就是帝國主義的幫凶,他們滿口道德仁愛,把中國人、布爾人、菲律賓人等看做坐在黑暗中的愚昧無知的人,說要賜予他們以“文明”,實際上他們殺人,掠奪成性,給這些人帶來深重的災難。他們口口聲聲自由、平等、“保護弱小”等等,“不過是一種外表,看上去笑臉迎人,十分漂亮,頗能吸引人”,然而結果卻是使別人失去自由、平等、土地、錢財。“坐在黑暗中的人”是用自己的自由、主權和土地換取西方的“文明”。文章揭露:“德國有兩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死了,德國為了這兩個人竟然索取每人十萬美元的代價,外加十二平方英裏土地。”德國的要求是滿足了,然而給中國“坐在黑暗中的人”留下了惡劣印象。他們會思考:“我們能買得起這種文明嗎?中國有富人,他們或許買得起。可負擔卻偏偏不落在他們身上,而落在山東農民身上。山東農民每天不過掙四文錢,卻要付這麼一大筆款子。這種文明難道比我們的好,比我們的神聖、高貴、高尚嗎?“接著俄國沙皇又奪走了滿洲裏,偷襲村莊,殺死無數無辜的農民,把屍體投滿了江河。這使中國人又大為震驚:‘這難道又是一個文明的強國嗎?……難道我們隻能接受文明,把我們自己降到他們那種文明的水平嗎?’

文章發表以後,果然激怒了帝國主義分子,遭到一些報刊的圍攻,咒罵馬克·吐溫“叛國”。但是另一方麵,反帝陣線則一致歡呼。而當時的中國人民,如果能看到這篇義正詞嚴、痛快淋漓的反帝檄文,那將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即使現在,距這篇文章發表百年之後,我們讀來,仍然感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馬克·吐溫,這位偉大的作家,擁有同樣偉大的良心,那些年,他身在太平洋彼岸,在我們幾萬萬受苦受難的同胞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熱情地支持我們,始終不渝地為我們大聲疾呼,為我們與反動勢力戰鬥,怎能不使我們感動!

馬克·吐溫從未到過中國,但他是我們中國人民的患難之交、知心朋友。2010年將是他逝世一百周年,讓我們永誌不忘,讓我們記住過去的恥辱和傷害過我們的人,更讓我們永遠記住我們這位偉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