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出生後的第二年(公元990年)父親範墉去世,母親謝氏帶著範仲淹將範墉靈柩安葬在老家蘇州天平山範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要守靈三年。卻因蘇州範氏家族不接納範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苦無依。萬般無奈之下,謝氏改嫁給了時任平江府(今蘇州吳縣)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人,於是範仲淹改姓名叫朱說。山東《鄒平縣誌》記載:“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河南村。”範仲淹隨繼父和母親回到了長山縣河南村,此後範仲淹就在長山縣讀書。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範仲淹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秘密。原來他們母子倆這些年一直靠繼父的照顧生活。範仲淹不顧朱家和母親的反對,流著眼淚,辭別母親,毅然離開長山,外出求學去了。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讀書。他讀書非常刻苦,“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那時,生活很艱苦,他每天隻煮一碗稠粥,等粥涼了以後凝固在一起,就割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和醋汁,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劃粥斷齏”。不過,他對這種清苦生活並不在意,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爭取早日學有所成。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春,範仲淹二十七歲,科舉考試高中進士。雖然比滕宗諒等人年紀大了些,不過想想自己那些苦讀的日子,已經心滿意足了。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官銜從九品),很快又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仕途有了起色,經濟上也能夠支撐生活,範仲淹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並恢複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開始了一段近四十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範仲淹與李氏結成良緣,後生三子名範純佑、範純仁、範純禮。他成婚的年紀大概是三十四歲。這位先立業後成家,自認“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的第一流人物,為官還真有些建樹。在興化知縣任上,他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海堤,雖然頗多曲折,但是在二人的堅持與努力下,綿延數百裏的悠遠長堤,最終橫亙在黃海灘頭。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母親謝氏病故,範仲淹回應天府寧陵縣守喪三年,守喪期滿後,在晏殊的推薦下,他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可沒過多久就被貶為河中府通判。仁宗皇帝親政後,範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範仲淹又因為郭皇後求情,被貶出京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的詔書。一年多後,他改任蘇州知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製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範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最終呂夷簡遭罷職,範仲淹也再次被貶知饒州、再貶潤州,又貶知越州。就這樣,範仲淹的政治生涯就在貶謫與回遷的往返中前行。
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後,連年侵宋,而宋軍也是軍備鬆弛,一敗延州,再敗好水川,三敗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仁宗皇帝把範仲淹調自越州調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人們總是幻想著理想中的人物可以戰勝歲月,永遠保持著熱血和激情。可是,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範仲淹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且作為詩人,他的情感更加敏感細膩。數十年的仕途蹉跎艱辛,意氣風發的少年早已霜染鬢發。範仲淹在戍邊時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漁家傲》(見開篇)。
邊塞生活異常艱苦,敵人就在不遠處,隨時都要戒備。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隨著號角聲響起飄蕩。低沉婉轉的聲調帶動複雜苦悶的心情,才有了“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好水川一戰宋軍遇伏大敗,對西夏的軍事戰略也由進攻轉為防禦。先是在延北築城,後又在兩軍交戰地帶,構築堡寨。同時,淘汰老弱士兵,強化對士兵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種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對沿邊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嚴立賞罰公約。逐漸在西夏防線建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西夏在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與宋達成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