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煙月不知人事改——體味詞曲中的悲歡與離合(13)(2 / 3)

再說慶曆新政。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九月,範仲淹與富弼、韓琦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轟轟烈烈的新政改革,並沒有持續多久。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仁宗下詔廢棄新政,範仲淹被外貶謫出京,輾轉於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近花甲之年的範仲淹深知,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破滅,人生的終點也在不遠處向自己招手。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範仲淹病逝在從青州調任潁州的途中,終年64歲,後被追贈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

54.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千古情愛李清照與趙明誠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軾的學生,曾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家學淵源,飽受書香熏陶。特別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李清照很早便展現出了工詩善詞的天賦和才華。她是在東京長大的,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雖然守著各種禮俗的約束,但是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和都市的繁華。這一切不僅拓展了她的精神視野,更為情感的細膩與豐富奠定了基礎。

通常談論李清照,很多學者將其一生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實際上,莫不如以她的丈夫趙明誠生死為界。這個女人固然了不起,文名流傳千古,詞作照耀古今。不過,在那樣一個時代,她的生活幸福與否,身邊的男人更為重要,也更為實際。據《琅娘記》卷中引《外傳》記載:趙明誠小的時候,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聽來了一首詩,其中三句是:“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醒來後百思不得其解,還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微微一笑:“吾兒得一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故事雖是附和之詞,卻能看出人們對這對情侶的愛情寄予了很多浪漫與期望。

李清照十八歲時與趙明誠結婚。這時,趙明誠雖然還是一個太學生,不過他家道殷實,父親已經官居宰相。因此,二人婚後生活比較富足,而且都喜歡金石書畫,文學歌賦,可以說是“夫婦擅朋友之勝”。平日裏,趙明誠自然還是要以學業為重,早日博取功名,李清照在家無事,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李清照作詞的才華是勝過丈夫的,廣泛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以表自己思念之苦。據《嫏環記》記載,趙明誠收到後,除了感念妻子的濃濃情思,更為她的才華歎賞不已。既是回複愛妻的思念,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否寫出這等好詞,於是他閉門謝客,反複用筆,整整三日三夜,寫了五十闕詞。為了比個高下,他將妻子的這首詞摻入其中,請朋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仔細揣摩,認為隻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絕佳。二人互相砥礪,她的創作技法也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