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煙月不知人事改——體味詞曲中的悲歡與離合(14)(1 / 3)

王禹偁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歲便能夠寫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得中進士後,最初擔任成武縣主簿。他對仕途充滿抱負,曾在《吾誌》詩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誌複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他被召見入京,擔任右拾遺、直史館。他旋即進諫,以《端拱箴》來批評皇宮的奢侈生活。後來曆任左司諫、知製誥、翰林學士。為人剛直,敢直言進諫,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曾三次被貶職:於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一貶商州,於至道元年,二貶滁州,於鹹平元年(公元998年),三貶黃州。故有“王黃州”之稱。

王禹偁在這個世間隻匆匆生活了48年就離開了,但是他所留下的故事卻並不少。據《邵氏聞見錄》記載:王元之,濟州人,年七八歲,已能文。畢文簡為郡從事,聞其家以磨麵為生,因令作磨詩,元之不思,即對曰:“但存心裏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王禹偁七八歲的時候,就能寫詩文了。有一次,濟州從事畢文簡聽說這麼小的王禹偁就會作詩,就想考考他,便說:“聽人講,你天資聰穎,不知真假,既然你家是以磨麵為生,那就以磨麵為題作首詩吧!”小元之不假思索,就隨口吟出:“但存心裏正,何愁眼下遲。得人輕借力,便是轉身時。”文簡十分驚詫,就把他留於子弟間講學。一日太守席上出詩句:“鸚鵡能言爭似鳳。”坐客皆未有對,文簡寫之屏間,元之書其下:“蜘蛛雖巧不如蠶。”文簡歎息曰:“經綸之才也。”遂加以衣冠,呼為小友。從此,王元之又得到太守的賞識,更加發憤讀書,學業大進。《能改齋漫錄》記載:王元之被貶齊安郡,那裏民物荒涼,一般也沒什麼事情,更沒什麼好玩好看的可供消遣。營妓有不佳者,他作詩說,“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而今寂寞山城裏,鼓子花開也喜歡”滿腹調侃之意。

王禹偁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中了進士,起初做成武縣主簿,次年即以大理評事的官銜做蘇州長洲縣的知縣,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入朝做右拾遺,五年內從地方進入中央,升遷速度不可謂不快,他讓宋太宗讚賞為“真才子”。也正是在這一段任職京官的期間,但隻在三年之後,他就因為徐鉉辯誣被貶到外地,做商州團練副使。在長洲縣任知縣時,寫下了這樣一首詞: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闌意!

全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鬱而高曠的格調,即事即目,寓情於景,描繪了江南水鄉的風物景色,並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

同樣的遭遇發生在四年後,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王禹偁複入朝,拜翰林學士,不久便“坐謗訕罷”,外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就是歐陽修做《醉翁亭記》的地方),未幾改揚州。宋真宗即位將他重新召回朝廷,修撰《太宗實錄》,他卻由於秉筆直書,犯了忌諱,再度被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崗),這是他第三次被貶,也是最後一次。

56.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寇準《蝶戀花》)

——將相功名俱逝去的宰相

《蝶戀花》

寇準

四十年來身富貴。遊處煙霞,步履如平地。

紫府丹台仙籍裏,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

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湣詩集》三卷。

據《宋史》記載:“父相,晉開運中,應辟為魏王府記室參軍。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寇準的父親是五代後晉時的進士,曾在一個貴族府第做秘書一類的小官。不過,寇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貧寒。少年時的寇準,聰明好學,才華出眾,豪放不羈。尤其對《春秋》三傳,爛熟於心,理解得很透徹。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他十九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一年後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