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仕途平坦,官運亨通,22歲升任成安知縣,後接連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等直學士等官。當然,並不是所有人升官都要阿諛逢迎,依附權貴,寇準的青雲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剛正與智謀,用宋太宗的話就是“臨事明敏”。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七月,寇準擔任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負責管理朝廷官員的考察。太宗皇帝也很信任他,在處理重大事情時,會經常征詢寇準的意見。一次,寇準在殿上向太宗奏事,因直言激烈,惹得太宗起身退朝。寇準卻趕上前去,一把扯住太宗的衣襟,請他息怒坐下,聽他把話講完。事後,太宗回想寇準的言行,十分讚賞他,高興地說:“朕得寇準,猶如文皇得魏徵也!”當然,也不無自比唐太宗的氣度。
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宋軍大敗於高陽關,遼人大掠而還。鹹平六年,遼軍再度襲擾高陽關,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被俘降遼。接連的兩次邊境大敗,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六月,遼軍又要大舉入侵,邊境告急。強敵壓境,一時間朝廷也束手無策。宋真宗有心讓寇準擔任宰相一職,可又擔心他性情剛烈,既難以駕馭,又不好協調各方麵的關係。恰好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準。他就問時任吏部侍郎、參知政事畢士安說:“依卿之見,誰可任宰相?”畢說:“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我不如他。”真宗表達了自己的擔心,說:“聽說寇準好剛使氣?”畢士安說:“寇準立誌為國,秉道嫉邪,因此才不被庸俗之輩所喜愛。如今國家多事,正是用人之際,像寇準這樣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八月,二人同拜宰相。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遼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發兵20萬,從幽州出發,聲勢浩大,向南推進。遼軍攻定州不下,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遼兵南下,勢如破竹之時。“急書一夕五至”,麵對氣勢洶洶的敵人,朝廷官員大多驚惶無措,竟然慌了神。時任參知政事的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樞密院事陳堯叟,提議遷都成都,隻想著暫避敵鋒,無心抗敵。宋真宗心裏更是沒底,惶惶不可終日。寇準知道後卻一言不發。他早就與畢士安商議要奏請真宗禦駕親征,振軍威,拒強敵,可他知道還不到時候。
不久,遼兵劫掠威虜、順安、北平,侵犯保州(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市)。情況危急的情況下,寇準和畢士安站了出來,堅決主張抵抗。真宗大驚而問及寇準,寇準卻說:“陛下欲了此事,五日便可知曉。”真宗便將原屬樞密院職權的軍旅大事交於寇準和畢士安二人處置,並當麵叮囑說:“卿當詳細聞知邊奏,共參利害,勿以事幹樞密而有所隱也。”關於遷都的奏議,真宗也有些主意未定,便問寇準當如何對待。朝堂之上,寇準當著二人的麵,斥責說:“誰為陛下出此主意,論罪當斬。現在,朝廷將相協和,國力昌盛,若陛下親征抗敵,契丹必敗。如今隻要堅守城池,以逸待勞,挫其銳氣,必定勝券在握,為何要置祖宗江山社稷於不顧,而遠走楚、蜀之地。如果帝都南遷,則人心不穩,天威潰散,賊兵乘勢攻入,則天下難保。”最後,寇準的意見占了上風。寇準還把王欽若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避免節外生枝。真宗這才下定主意,全力禦敵。他一麵指派楊延昭、楊嗣等將領堅守關隘,密切關注遼兵動向;一麵籌措兵員糧餉,準備禦駕親征。
到了十月,遼兵沿葫蘆河向東侵犯,宋軍守將奮力抵抗,多次殺退遼兵,遼軍的攻勢開始受阻。十一月,遼國兵犯貝(治所在今河北省清和縣)、魏(今河北省大名一帶)等地,直撲澶州城下。如果澶州失守,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將陷入敵手,都城汴京也將暴露在遼兵的威脅之下。已經沒有了退路,隻有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辦法。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終於親征。親征路上,真宗皇帝仍是信心不足,幾番動搖。當遼兵行至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之時,真宗召寇準詢問。寇準說:“群臣怯懦,不懂兵勢,如鄉野村婦般無知。百姓日夜盼望陛下蕩平環宇,擊退敵軍,此謂民心。且敵兵已近,若稍有退意,遼人數萬鐵騎將乘勢掩殺,金陵亦不可保!”當時,殿前都指揮使、太尉高瓊就在近前。寇準悄悄問他:“太尉深受皇恩,今日朝廷有難,當怎樣報國?”高瓊說道:“吾乃一武夫,願以死報國。”寇準便高聲說:“陛下不以臣為是,請問太尉。”高瓊早就期盼皇帝能堅定抗敵之誌,便說:“宰相所言不虛。如今遼軍鋒芒受挫,我軍士氣正旺,如若南遷,軍卒父母妻兒都在京師,必然不肯棄之而去。願陛下禦駕澶州,臣等必效死疆場,契丹必破!”武將王應昌也說:“陛下奉天命安邦禦敵,兵鋒所指,戰無不克,若停留不進,恐敵勢猖狂。”文臣武將,一心抗敵,也使得宋真宗北進的信心更為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