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煙月不知人事改——體味詞曲中的悲歡與離合(14)(3 / 3)

真宗車輦過河,登上澶州城北城門樓。城下宋兵見城上禦蓋麾旗,知道皇帝親征,親臨一線,士氣大振,歡呼之聲,聲震數十裏,遼軍駭然。至此,真宗稍安,將軍務大權悉數委任寇準。在兩軍對壘時,寇準與翰林學士楊憶飲酒下棋,胸有成竹談笑自如。真宗皇帝知道後,說:“宰相坦然無憂,吾心安矣!”幾日之後,遼兵進攻北城,遭遇痛擊,被斬殺大半。特別是真宗親臨北城時,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殺,契丹軍心動搖。契丹蕭太後和大丞相耶律隆運看大勢已定,恐難再有進展,便轉而向北宋“議和”。契丹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後周世宗北伐時奪取的“關南之地”。宋朝廷的條件是,隻要遼國退兵,每年可以給遼一些銀、絹,但是領土不能割讓。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戰場的勝利和優勢必然可以加重談判的砝碼。最後,基本按照宋的方案達成了協議。十二月,宋遼雙方訂立和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在這次戰爭中,結果雖然是締結城下之盟,不過,宋軍同樣給遼軍以有力反擊,使遼認識到未來一段時間內宋難欺,不可滅。從此以後,契丹就沒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侵擾。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幹戈平息,貿易往來頻繁,人民生活安定。寇準因有功於朝廷,受到真宗的敬重。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寇準又加官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已是位極人臣,榮耀至極。正如開篇的這首詞所說:

四十年來身富貴。遊處煙霞,步履如平地。

紫府丹台仙籍裏,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

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寇準一生,入相封爵,功勳濟世,可謂風光之極,誌得意滿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不過,福兮,禍之所伏。破敵立功的寇準,最終被真宗罷相貶黜,放逐到雷州當司戶參軍,第二年就去世了。明代戴嘉猷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詩句,算是為一代名相黯然謝幕的陳詞。司馬光說,“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萊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則更多的是警醒和總結。

57.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晁補之《迷神引》)

——自悔儒冠、誤入仕途晁補之

《迷神引》

晁補之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究,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裏,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晁補之(公元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宋史·晁補之傳》雲:晁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裏,可知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士,授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間調京,曆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派任揚州通判,又召回秘書省等職。紹聖初,出知齊州,後來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崇寧追貶元佑舊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後退閑故裏,嘯傲田園。晚年起知泗州,死於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