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馬上就辦,不給自己找借口(2 / 3)

哈倫德·山德士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從不為自己找放棄的借口。他沒有學曆,13歲的時候就已經輟學流浪;他沒有工作經驗,總是能做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他能力不高,做什麼生意都沒有成功。這些都可以成為他放棄的理由,但是他從來沒有找任何借口放棄對事業的追求,他憑借著自己執著的追求、憑借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努力,最終創辦了家喻戶曉的快餐品牌——肯德基。所以說,學曆不高,我們可以不斷去學習;經驗不足,我們可以不斷去積累;遇到困難我們應該勇敢麵對、努力克服,暫時的失敗不算什麼,但是千萬不能為自己的一時失利而找借口,因為一旦你為自己找到了開脫的借口,那麼你就會在任何事上都給自己找借口,尋找借口一旦成為你的習慣,那麼你將與成功永遠失之交臂。

有一位西方哲學家曾說:“三思而後行,然後就全力投入行動。”借口是世界上最容易辦到的事情,因為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找到很多的借口去自我安慰,掩飾自己的過錯。若想成功,就要為成功去找方法,而不是去找借口。每個人的學曆、經驗、能力等各不相同,隻要我們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努力地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尋找借口,那麼我們總會有進步的一天,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刻。

千萬別找借口!在現實生活中,聰明的人不會去找借口,我們應該想盡辦法去完成任務,而不是去尋找借口。作為一名公司的員工,公司為個人生存和生活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保障,為個人成長創造了條件,為個人施展才華搭建了平台,每個員工都應該樹立忠誠企業、愛崗敬業的思想,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熱愛自己的企業、自己的團隊、自己的崗位,並用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來武裝頭腦,用健全的規章製度來規範約束行為,用獨特的企業精神來激發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用敬業實幹的作風,追求優秀的業績,回饋企業的培育之恩,所以我們不要為自己尋找借口,尋找借口比你學曆低、經驗不足、能力不佳更可怕。

99%的執行力不佳源於毅力不夠

毅力就是堅持,毅力就是努力,是人們為達到預定的目標而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的一種意誌品質;是一個人完成學習、工作、事業的“持久力”。毅力是執行力的保證,任何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這些困難和挫折都是我們工作執行中的絆腳石,就算是有九十九個困難,隻要有一個堅強的毅力就不困難,我們隻有發揚頑強拚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們,因為有了毅力也就有了與困難做鬥爭的勇氣,順利解決困難,才會讓執行力更加有力。偉大人物的最明顯標誌,就是他有堅強的毅力,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並終於克服障礙,達到期望的目的。心不專的人、不自信的人、辦事不果斷的人、不能自製的人、不能忍受挫折的人都不會有毅力。

毅力能夠決定我們在麵對困難、失敗、誘惑時的態度,看看我們是倒了下去還是屹立不動。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如果你想把任何事做到底,單單靠著“一時的熱勁”是不成的,你一定得具備毅力方能成事,因為那是你產生行動的動力源頭,能把你推向追求的目標。具備毅力的人,他的行動必然前後一致,不達目標絕不罷休。譚木匠的創辦人譚傳華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非凡毅力的人,正是因為他有堅忍不拔的毅力,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一天晚上,譚傳華獨自在香港的一家酒店,凝視著一個裝著2元錢的盒子。其實,譚傳華常常獨自一個人到公司的陳列室凝視這個裝著2元錢的盒子,這樣一個在外人看起來奇怪的舉動他已經堅持了10多年了。這張2元的鈔票,訴說著一個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成長故事。1993年春天,流浪了大半個中國的譚傳華回到家鄉,創辦了一家用深山木材生產梳子的企業。當第一批木梳生產出來之後,譚傳華懷著興奮的心情和公司員工把這批木梳拿到市場上去賣。一天下來,譚傳華和員工們的嗓子喊啞了、腰站痛了、眼睛望穿了,卻隻賣出了一把最小的梳子,成交價格是2元錢。那是由一個背著背簍的鄉下婦女買下的,她怯生生地問:“這樣的木梳好用嗎?”譚傳華使勁點頭說:“大姐,你放心用,絕對好用。”然後,他感激地望著這位鄉下女子離開的背影。那天從街上回來,譚傳華默默收起那張2元錢的鈔票,把它藏在一個黃楊木的盒子裏。隨後,譚傳華召集員工們開了一個會,他大聲對跟隨自己創業的員工們說:“兄弟姐妹們,別怕,困難隻是暫時的,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就從2元錢開始起步吧,畢竟,我們實現了零的突破,有了2元,就會有200萬、2000萬……”工夫不負有心人,當年7月,譚傳華公司生產的梳子,在一個新產品博覽會上贏來了9600元的銷售收入,到年底,這個數字迅速躥到了65萬元。到2009年,公司的銷售收入實現了2個億。譚木匠在中國各地遍地開花,專賣店還發展到了香港地區和新加坡。

有人問譚傳華,是什麼支撐著你把一家作坊式的小企業做到了今天這麼大。譚傳華淡然一笑說,是那木盒子裏的2元錢。他說,當他的事業陷入絕境或者幹得風生水起時,他都要打開那個盒子,默默看一看那張2元的鈔票。就是這張2元的鈔票,曾經讓譚傳華作出一個驚人的舉動。1995年6月,譚木匠的一把梳子因為有一點點瑕疵而被顧客投訴。譚傳華查看後,迅速收回發放到銷售商手裏和存放在庫房裏的15萬把梳子。在公司大門前的壩子裏,他親自點燃了15萬把梳子堆成的小山。熊熊火光中,公司員工們淚光盈盈,那可是他們的心血啊。這時,他拿出那張2元鈔票動情地對員工們說:“你們還記得嗎,這是我們賣出第一把梳子的2元錢!今天,我們燒掉這15萬把梳子,因為它們是次品,是不合格的產品,我們要的,是像你們每個人一樣,是我們企業的精品!”譚傳華說,當他的事業達到一個頂峰時,各種榮譽也鋪天蓋地蜂擁而來,但總有一個天籟之聲在內心響起,時時提醒他,請隨時做好準備,從2元錢開始起步,克服一切困難堅強地走下去。2元錢的盒子,成了譚傳華強大的精神支柱,正是這2元錢,讓譚傳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讓他以堅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以超強的實際行動實現了今天的成就。如果譚傳華沒有堅強的毅力,沒有刻苦耐勞的精神,遇到困難繞道而行或者輕言放棄,遇到挫折就氣餒,那他們永遠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功。

毅力是實現理想的橋梁,是駛往成才的渡船,是攀上成功的階梯。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充滿荊棘,是坎坷不平的,會有許多障礙險阻。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有沒有毅力,堅強不堅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毅力會幫助你克服恐懼、沮喪和冷漠、會不斷地增加你應付、解決各種困難問題的能力、會將偶然來的機遇轉變為現實、會幫助你實現他人實現不了的理想。正如譚傳華一樣,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毅力,沒有克服創業初期的困難,那麼今天的譚木匠就不會留存於世。

高成就的人除了在理想、信念、進取心、自信心方麵明顯高於低成就的人之外,還在心理承受能力、意誌力等方麵明顯高於低成就的人。有成就、有作為的人,無不具有頑強的意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是千百年來人們智慧的結晶,是從無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條規律,充分體現了成功者的真知灼見。我國古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費了27年,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15年,天文學家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用了30年,大文豪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而郭沫若翻譯《浮士德》就用了30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這些中外巨人的偉大成果無一不是理想、智慧與毅力的結晶。頑強的毅力是讓他們能夠堅持完成自己夢想的一個必備重要條件。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蜻蜓點水,見異思遷是做不成大事的。

在我們的工作中,雖然都有財富的願望、成就的夢想,但大部分人卻缺乏堅韌的毅力,不能使思想、行動集中在固定的目標上,工作的效率很低,喪失信心,從而半途而廢,不能繼續執行下去。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情之後,就要積極行動,不要站著不動,不要為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克服困難,就會多一份信心,就會多產生一份毅力。沒有毅力的人就會半途而廢,停下腳步,成功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不要給自己的停滯不前找任何借口,因為99%的執行力不佳都是源於你的毅力不夠堅定,讓我們努力克服消極心理因素,鼓勵自己的積極心理,特別是信心,激發自己對目標的熱情,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毅力來實現目標。

工作沒有完成,那是你沒有做好計劃

計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計劃可以明確目標、提高效率、增強能力。做任何工作都應有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沒有計劃也就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動力、沒有了效率……工作未完成是因為你沒有做好計劃,所以當自己為了工作未按時完成而惱怒時,一定要看清楚原因,分清楚場合,不要找任何借口,波及他人,因為這是你自己造成的,別人並沒有影響你多少。

工作計劃是你工作任務的一個基礎,同樣的工作崗位,別人做得井然有序,而你卻手忙腳亂、丟三落四。為什麼有時候你感覺自己天天在忙碌,而似乎沒有任何成果,工作總是做不完呢?為什麼有時候感覺有許多事要做,但卻不知道從哪件事開始做呢?原因就是你沒有製定一個合理的工作計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具體步驟計劃合理了,可有效地避免走彎路;某一步用什麼辦法,某個問題采取什麼措施,這些也都隻有事先反複考慮,才能有效地避免精力的浪費。計劃包含著一個人的希望和目標,包含著一個燦爛的前景和美好未來。計劃會讓你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做盡量多的事情。這樣就會減少你的猶豫時間,讓你少做無用功。一個科學而周密的計劃,會讓你明確你在做什麼、做了多少,這有利於讓你順利完成指標和任務。這些情況綜合在一起,就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讓你輕鬆完成工作。

工作計劃是你完成工作目標的一個前提。我們應該有明確的年度計劃、季度計劃、月計劃、周計劃,這些計劃明確了我們這個月要完成什麼任務,這個季度要完成什麼任務,以及當年要完成什麼任務。我們要明確這個月內需要完成什麼任務,然後把任務進一步細化到周、日,也就是說這周要完成哪些事情,今天要完成什麼事情,明天要完成什麼事情,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才能把工作做完、做好。

有一個農夫一早起來,告訴妻子說要去耕地了,可是當他走到要耕種的那片地時,卻發現耕耘機需要加油了。農夫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裏的三四頭豬還沒有喂。這機器沒油就是不工作,豬不喂飽,可是要餓瘦了,於是決定先回家去喂豬。當他經過倉庫的時候,突然看見倉庫旁邊有幾顆馬鈴薯,一下子想起自己家的馬鈴薯可能要發芽了,應該趕快去看看,於是農夫就朝馬鈴薯田走去。路途中經過木柴堆,又想起來妻子提醒了幾次,家裏的木柴要用完了,需要攏一些燒火柴回去。正當要去取柴的時候,農夫看見了一隻雞躺在地上,他認出來這是自己的雞,原來是腳受傷了……就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幾趟,這個農夫一大早就出門了,直到太陽落山才回來,油也沒加,豬也沒喂,田也沒耕……很顯然,最後他什麼事也沒有做好。農夫沒有製定一個合理的工作計劃,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但是什麼事情又都沒準備好,結果忙來忙去最後什麼都沒做成,白白浪費了一整天的時間。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身邊很多人有時候的工作狀態跟這個農夫很相似,對自己的工作一點計劃性都沒有,不會合理安排工作,以至於自己一直處於忙碌狀態,手忙腳亂的,最終也沒有把工作完成。